一、
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同学聚旧。聊到近况,这位同学说现在正拼命上课学英语。“当年读书都没见你这么勤奋过,什么事情让你大彻大悟起来了?”我开玩笑地问。
“都为了孩子吧。”同学回答得很坦然。
这位同学我太了解了:读书时候成绩一般,长大之后嫁得好,先生做生意颇为成功。平常她在朋友圈里都是晒娃晒美食晒护肤,一副生活无忧岁月静好的样子。偶尔听说她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培训课的,自己去上课倒是头一回听到。
老同学说转折点发生在儿子学校的一次活动上。她儿子就读的是一所私立国际幼儿园,学费很贵的那种,同班孩子的父母普遍素质都很高。那一天幼儿园搞家长开放日活动,儿子很兴奋地拉着她的手介绍自己的英语外教:“妈妈,这个老师很好玩的!”出于礼貌她得和外教老师聊上几句,却发现自己除了会几句“how are you”、“Fine,thank you”之外,英语根本不够用。而其他家长流利的英文顿时让他在孩子面前自惭形秽。“当着孩子的面,当时真是窘得不得了,”同学回忆道,“感觉是自己连累了儿子,让他在同学面前矮了半截。”
“于是你开始猛学英文了?”我问。
“不学不行啊!”同学回答,“平常总给儿子报这个班那个班,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经过那天之后,我才发现如果自己不够优秀,连教育孩子的底气都没有!”
二、
像我同学那样,给孩子报读各种兴趣班的家长不在少数,为了“不让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孩子的童年排满了各种兴趣班课程。
平心而论,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只是有些家长搞错了对象。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一张张比赛奖状,或者一个个兴趣班的结业证书,而是父母的素养、修为和视野。
你所身处的阶层与接触的社会面,塑造着孩子的认知;父母自身的格局和视野,往往成了孩子成长的天花板。相较课内课外学到的技能,前者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更为深远。少部分孩子在成长路上可以突破父母的天花板,但更多的还是到最后活成父母当年的样子。
我想起以前的一位老领导,出生在建筑世家,其父亲当年在省里面是赫赫有名的建筑界专家。他从小看着父亲工作,耳濡目染多年不自知,直到考上大学读建筑工程时,才惊觉自己看来理所当然的许多知识,对其他同学来讲竟是那么晦涩难懂;参加工作之后,他也总能够比别人更快上手。回想起这些往事,这位老领导坦诚若没有父亲当年的启蒙,自己在专业道路上绝对没有如此大的优势。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这种来自家庭教育的优势,是任何市场上的兴趣班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之间的差别,往往就是他们家庭环境的差别。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许多家长费尽脑汁购买学区房。只是,购买学区房只是创造良好教育的先决条件,与实现阶层的跃升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何况,很多人连这一步都没能迈过去。
时下不少中产阶级在忧虑“阶层固化”的问题。如果这是事实,那么父母现在没能跨过去的坎,孩子将来更难跨过去。不要说“我这把年纪就这样了”的话,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了,又何必逼孩子去做自己都没勇气实现的事情呢?
三、
报读兴趣班固然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然而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唤醒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毕竟,知识在持续更新,而不断自我成长的气质,才是孩子未来不断突破的法宝。
父母的行为总是在无声地向孩子传达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你树立的标杆往往是孩子模仿与追逐的目标,而家长们每天把时间消耗在什么地方,又在向孩子诠释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出生书香门第的孩子,与一个父母整天打麻将玩手机的孩子相比,谁更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刘国梁的女儿刘宇婕,并没有跟随父辈走上乒乓球之路,却在7岁赢得世纪之星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冠军。她在获奖时候感谢她的爸爸,因为爸爸是她的榜样,也是她超越的目标。
没有报道显示刘国梁在高尔夫球上拥有比乒乓球还高的天赋,他所影响孩子的,是自己一直以来努力取得的荣誉,和亲身示范一个人可以达到的高度。爸爸的奋斗历程是刘宇婕一出生就仰望的高山,然后父亲告诉她,别看这山高,爸爸已经攀登过了,你也可以!
四、
身为父母,即便我们无法在同龄人当中出类拔萃,但也不妨碍我们做最优秀的自己。
没有985毕业的履历,不妨碍当一个摄影达人;即便职位无法更上一层楼,也可以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把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关键是,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俗话说孩子的行为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卓越的家长,不合格的父母带出的往往是不合格的孩子。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位奥数冠军回忆道,自从他参加奥数班,他爸爸便开始陪他学奥数。这位爸爸是一名基层民警,在年轻时也不是什么学霸,学奥数相当于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他只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连爸爸这样从零开始都能学会,你一定可以成功的!这位奥数冠军说,正是父亲这种无声的鼓励,给予了他莫大的动力。这里不是鼓吹奥数的作用,只是想说,孩子追求优秀的路上,父母不应只是看客。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同学,跟我说起报读英语班的时候,接待她的老师说起自己学英语初衷。那位老师说,小时候她妈妈为了工作需要,在家里也拼命学习英语,当时的她觉得“妈妈在专注学习时的样子很有魅力,考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选了英语专业了,也许是当年妈妈学英语的形象一直在影响着我吧。”
父母总是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台湾作家黄淑文曾经说过:“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其实你没留意,你在孩子眼中努力变得更优秀的样子,其实是很美的。
关键是,孩子会慢慢习惯,并从骨子里相信人生本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