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二件小事。
午餐后我在洗碗,壮壮在厅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说话。
下午三点要去上架子鼓,想着他昨天因为下雨呆在家里无聊,闷闷地一个人玩玩具,突然说我困了,就爬床上睡了。今天会不会呢?
我就说婆阿和你商量啊,有两选择,一呢你现在就去睡,到打鼓时候起来,二呢,等我洗好碗,我们去会所玩,这样才不会困。
壮说我不睡,也不出去玩。
我就有点担心,怕他到三点犯困。
不料,他自己玩着玩着突然拖出好久没碰的滑板车,对宝妈说,我们去滑滑板车吧?
宝妈有点犹豫,我立即对壮壮说,好的,好的,你换衣服,妈妈换了衣服一起去,婆阿洗好碗来换妈妈。又对宝妈说,快点,他现在想滑,你就跟着他的节奏,趁机,平时你怎么动员他,他都不肯呢!
然后他很快地换了外衣服换了鞋,坐着等妈妈了,我真担心她慢呑呑,冷了他的热度,还好,及时出门了。
我洗好碗去换宝妈,他兴趣正浓,热情不减,在我不断的鼓励下,滑板的技术有了极大提高。
情绪很重要,不管是学知识,还是接受教育,一定要因时,这是我的体会。
让孩子保持好的情绪,需要家长站孩子的角度考虑,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真的需要大人随着他转。
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往往几分钟的热度,而就是这几分钟的热度,就如同正饥渴的人,是最吃得进的。
我们常常在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开始理睬小朋友了,叫他作业了,可是你知道他的节奏他的情绪吗?或许你看他只是在玩,但试想如果我们正在看小说,你突然叫我起身立刻做件什么事,是不是很不高兴?
道理很简单,但真以小朋友为中心却未必能做到。
宝宝一遍又一遍地问你这是啥那为什么,你正在玩手机,去,去,你这么多问题,真烦……
妈妈,我要听故事
晚上吧,等妈妈有空了
说好了去公园的,结果爸爸妈妈磨蹭,娃在等待时又被乐高吸引了再不肯挪窝,于是又怪小朋友多变…
凡此种种,是不是常见?我们真的从孩子出发了吗?我们愿意为孩子牺牲一点自己的自由吗?在孩子有学习、求知、探索愿望的一霎间我们能立刻马上响应吗?所以,我常对宝妈说,你和娃有事,尽量你等他,不要他等你,小朋友是情绪不稳善变的。
这里,不是宠,而是遵循孩子的心理规律,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
记录群里有个字友,描述了他乘坐高铁所见,就是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在玩pad,同行的爷爷奶奶在她玩得正酣时,要她放下,小女孩放下了,不一会儿她的兴趣全在高铁上,接二连三地问怎么突然慢了?隧道是怎么挖的?爷爷奶奶却没一句回答,还对人说,你看她,烦不烦?小女孩自此再不吭声。
字友说,真可惜,爷爷奶奶不仅没有抓住给予知识的最佳时机,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