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在孩子的起跑线上家长特别重视。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孩子的起跑线到底重不重要?
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每个家长的期望。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选择补习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也有很多家长放任孩子自己成长,让孩子自己选择如何成长。到底孩子的起跑线重不重要呢?
《起跑线》中的缩影
电影《起跑线》中讲述了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凭借自己聪明的大脑和外部的机遇,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作坊到大工厂,最后还拥有漂亮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孩,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但即便是现在身家不菲的二人,作为父母,还是为自己女儿如何择校,如何得到更好的教育操碎了心。
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他们不得不装穷,以博取名校贫困生的名额,这期间假装穷人、花钱送礼、托关系,即便如此,也没有让女儿进入夫妻希望的幼儿园,虽然是印度电影,却让很多国人感同身受,这些故事,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回顾往昔,学区房、房本、入学资格等等,哪一个不是学生家长都在努力争取和拼搏的。
最有趣的是,孩子家长通常会陷入一种焦虑:如果我的孩子没有入学资格,就接受不到高等的教育,没有好的教育,我的孩子就会落于人后,我的孩子落于人后,就只能做低等的工作,做低等的工作,就意味着我的孩子没有未来,未来一片漆黑,这简直不能忍受。
于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更努力的去争取名额,在孩子身上不断的投资,让孩子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多人都有,也的确是这么想的。
这种思维带着明显的误区,属于滑铁卢式的思维,更有种非A即B的感觉,如果不选择高校,就会失利这种思想屡见不鲜。
最新的“双减”政策发布后,评论区里理智的占一小部分,大部分评论者认为双减后,孩子毕业了都要去技校学习,没有前途,未来一片黑暗。这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样,但事实上,我们只有这两种选择吗?
“赢在起跑线”是一个伪命题
教育一定是赛跑吗?孩子成绩不好一定是没有报学习班吗?没有双减政策,孩子就一定不会上技校吗?把明显不符合逻辑,没有事实依据,没有明确关联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滑铁卢式思维,这无疑是可怕的。在当下这个复杂的网络环境里,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毕业于马里兰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曾发表演讲说,“教育不是长跑,而是一场铁人三项赛。”对于孩子来说,起跑的速度和教育的进度重要,还是坚持到底和顽强的决心重要?
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自己的情绪遥控器完全在孩子身上。孩子听话了他就高兴,孩子调皮了他就愤怒,孩子学习不好他就焦虑。全部的时间、精力、关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并且要求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回报。总感觉到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却换来所有人的不理解、不在乎,这些人被‘大家长’。
大家长在家庭生活方面太过于重视,导致忽视了其他的地方。当我们摆正了教育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识别出“赢在起跑线”这个骗局,它本质上是资本逐利的游戏,导致了教育的一波又一波内卷和焦虑。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一直强调这一点,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要求一个孩子应该怎么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承认个体差异,就像教育一样,为教育而教育,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让孩子去学校学习,不是仅仅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知识实际运用起来,只会应试教育的孩子如何能放心让他加入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呢?
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放手而不撒手,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而是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今日话题】:你觉得孩子的起跑线重不重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