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01
“科学家们研究了男性杀死妻子的551个案例,发现几乎一半是分居或即将分居导致的。实际上,事后,这些谋杀妻子的男性常会承认,他们无法应付自己遭受拒绝的感觉。”
前些天,当我在看《情绪急救——应对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一书时,这段话赫然出现,猝不及防,勾联起曾经发生在家乡的一段往事——
一个平时老实寡言的男子,因不满前妻离婚后和别的男子交往,在某天夜里用长丝袜勒死了前妻以及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后该男子自杀,家里只剩下刚成年的儿子……
这样的悲剧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个例,时常见诸报端。每当我们听说这样的报道时,最多叹息一声,转身便也忘记了。这或许是听多了,早已麻木;又或许,我们觉得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太遥远,因此不想浪费自己的注意力。
可是,假如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比如上面那个悲剧中无辜惨死的女儿就是你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时,你会作何感想?
假如有一天你学了心理学,发现这样的悲剧最初只是源自心理上的小创伤,要是及时处理,完全可以避免创伤溃烂、酿成无法挽回的错误时,你会作何感想?
而这些假如就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可以说,这件事也是我研究生选择读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虽没有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但如今作为文案,我依然希望可以用文字,让更多人可以运用科学的心理自救术,过上至少正常的生活。
02
为什么不说“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像很多童话故事里所许诺的美好结局一样。
因为早已被现实摔打得遍体鳞伤的我们知道,生活不是童话,也没有魔法。很多时候,活在这世间更像是一场修行,要随时面对生活抛给我们的一个个难题。
我们会遭到别人冷漠的拒绝。我们会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被自己拖入内疚、自我否定、孤独的痛苦情绪中。
这些心理伤害,你都知道如何应对吗?是随便处理一下,还是置之不理,任凭心理的伤口血流不止,最后沦落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让自己成为某场悲剧的主角?
我们谁都不是天生的受虐狂。
而我今天要分享的书《情绪急救——应对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就像每个人都必备的“心理药箱”。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医治生活中7种常见心理伤害——拒绝、孤独、内疚、反刍、失败和自卑的——的“良药”。
这些心理伤害,相信你并不陌生,它们就像身体常犯的毛病一样,如感冒、上火、拉肚子等,时常让我们难受上一阵子。
心理伤害在所难免,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理药箱,里面存放着治疗情绪创伤的“创可贴”、“抗菌药”、“冰药”和“退烧药”。本书的作者盖伊·温奇博士如是说。
但奇怪的是,我们知道感冒时吃三九感冒灵颗粒、膝盖破了用创可贴,却从来不懂如何包扎心灵的伤口。
现在,该是学习如何包扎心灵伤口的时候了。
03
很多人对心理伤害的漠视,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如果承认自己心理上有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二则觉得心理伤害不至于危及生命,犯不着治疗。
只是,《情绪伤害》的作者可能很难理解极富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原因,毕竟在西方,定期看心理医生就像定期看牙医一样自然。在农村,人们甚至歧视患心理疾病的人,觉得他们是“神经病”,家里人还会认为他们丢了自家的脸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需要长久的时日。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可读之处,主要在于这样两个方面。
一个是让你真正认识这些日常的心理伤害对工作生活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事实上,心理伤害真的会危及生命。比如长期的孤独,其危害就等同于吸烟,会缩短预期的寿命时间。
因为书中讲到了7种心理伤害带来的影响,不能一一详说,这里仅以拒绝为例。
拒绝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最常遭遇的。约会时,被心仪的女生(男生)拒绝。求职时,被所在公司的雇主拒绝。想要和朋友出去玩时,朋友一口否决,背地里却和别人一块儿去玩了。
为了研究拒绝给人带来的伤害,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扔球实验”。
假设你和两个陌生人坐在等候室里。其中一个陌生人A,拿起桌上的一个球,并顺手扔给了另一个陌生人B。B拿到球后,微笑着、很有默契地将球传给了你。虽然感觉有些唐突,但你很快领会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将手中的球扔还给了第一陌生人A。
从A到B再到你,球在你们三人中间转了二个轮回。不一会儿,就到了第五轮回,陌生人A照例将球扔给了B,可就在你准备接球时,B却将球扔还给了A。
而且,接下来的几轮都是如此,意味着你被驱逐出了这个游戏。此时,你会有什么感受?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游戏实在太愚蠢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真正参与此实验的“出局者”,却感到显著的感情痛苦。即使研究者告诉他,这个扔球游戏是故意设计的,他并不是真的被拒绝了,这个“出局者”的痛苦依然没有缓解。
如此温和的一个拒绝,也会给人带来久久不能缓解的痛,更何况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暴击”。
毫无疑问,被人拒绝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天生有追求归宿感的强烈需求。而且,拒绝不仅会造成我们自身情绪上的痛苦,还会让我们变得愤怒,继而产生攻击性的冲动。
那场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悲剧,多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以及近年来不少人因为心理扭曲而报复社会的新闻,都与被拒绝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密切相关。
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那些被拒绝的他人,当然还有善待自己。事实上,当扔球实验中的研究者对“出局者”表达善意的举动时,就能降低他的攻击性。
更重要的是,当意识到这些心理伤害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后,在心理问题上,我们能改变以往漠视的态度。
这样,在心理问题尚不严重时,就能及时治愈它或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而避免一个个悲剧的发生。
二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行地实践具体的治疗方案
网上总是不乏各种鸡汤文,告诉你:面对挫折,我们要让内心强大起来,如此云云。但是怎样才叫内心强大啊?!具体又怎么做呢?写这些鸡汤文的作者不会告诉你。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盖伊·温奇博士就如你的家庭医生一样,他会针对心理伤害造成的每种情绪创伤,分别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说明相应的疗效。
这里,还是以上面所说的心理伤害拒绝为例。
针对拒绝造成的4种不同的情绪创伤——挥之不去的内心疼痛、愤怒和攻击性行为、对自尊的伤害,对归属感的伤害,盖伊博士提出了4种治疗方法。分别是:
疗法A:处理自我批评
疗法B:恢复自我价值
疗法C:修补社会感受
疗法D:降低敏感度
其中,疗法A和疗法B的主要目标是安抚情绪痛苦、修复受损的自尊;疗法C则是修复你受到威胁的归属感;疗法D为备选项,因为它可能带来令人不适的情绪副作用。
1.处理自我批评
当我们被拒绝时,通常会倾向于贬低自己的自尊,觉得自已是个没用的人。
可是,鉴于前面我们所了解到的拒绝给人带来的尖锐伤痛,我们自己就不要在伤口上撒盐了。我们要做的是与头脑里否定自己的声音争辩,从更为友善宽容的角度看待问题。
具体怎么争辩呢?你可以这么做:
①以书面的形式列出你对于被拒绝一事所产生的各种消极或自我批判的想法
②针对不同的拒绝情景,结合各种可能的方式,驳倒你列出的所有自我批判的想法
③一旦你心中产生自我批判的想法时,一定要全面和清晰地在心中阐明你的反驳
比如当你因为求职不顺利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时,你可以告诉自己:
很多公司负责招人的主管,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会倾向于招自己喜欢的某类型的人,又或者他们觉得女性(男性)更适合这个岗位。甚至,他们只是不满意你就读的学校、曾经待过的公司等等。
事实上,很多情况确是如此。所以,不用因为别人的没有眼光而惩罚自己。
2.恢复自我价值
当你被拒绝后,自尊仍不可避免受到损伤时,就需要做恢复自我价值的练习了。这个方法对于容易自卑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①列一张书面清单,写出你认为自已最有价值的五个性格、特点与品性,这些特性最好与你被拒绝的那方面尽量相关。
比如,你去一家公司面试文案却失败了,那么,你就可以列出自己的相关优点:细心、善于洞察用户的心理、看过很多书、文笔好,等等。
②按照各种特性的重要性为其排序。
③选择前三项中的两项,针对每一项写一篇短文。写出为什么这种特质对你来说很重要,它是如何影响你的人生的,以及它为什么是你自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求职就如恋爱,合适很重要。你身上的价值并不是没用,只是放错了位置。
3.修补社会感受
被拒绝时,常让人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时候,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就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在寻找别人的支持时,最好仔细选择你打算求助的对象,特别是在你刚遭受拒绝的时候。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向一个亲密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时,他们似乎并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样理解我们。其实,我们总是低估自己或别人经历的身心伤痛,除非我们曾经有类似的经历。
鉴于此,选择一个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或群体,或许更能缓解我们的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常有一些戒酒互助组织的缘故。
假如你在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人或群体,你可以在网络上寻找,比如一些有些相同兴趣爱好的社群。
或许,你还可以翻出你生命中曾经给予你关爱的人的照片或物件,比如你外婆的照片,这也能给予你能量。
在这方面,个人觉得看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书中的主人公在遭遇相同经历时的坚持和努力,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激励你。
4.降低敏感度
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多被拒绝几次,你就习惯了,这样自然不会带来太大的心理创伤。
不过,这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尤其是当我们遭受重大拒绝时。而且,除非你确定自己能够忍受多次拒绝对自我的打击,才能使用。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集中做出努力,因为时间拖得越长,效果就会越弱。
假如你是一个卖产品的新手销售员,这个方法就可以一试。毕竟,被人拒绝对于这个职业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04
在本书中,作者在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疗方案的同时,还指出了去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的恰当时机。因为本书所提及的治疗方法,仅对一些常见且程度不深的心理伤害有用。
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受到心理伤害的程度不同,因此这些治疗方法对于不同人的疗效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好比是同一种药品,对有些人有效,而对另外一些人的效果则聊胜于无一样。
当你用完本书的疗法后觉得没有太大的效果,或者一些心理伤害已经严重干扰你的生活与工作时,你就需要及早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心理常备药。
假如你现在已为人父母,或者将来有一天成为父母,就更需要在自己家里备上一个心理药箱。
这样,你不仅能为孩子跌倒摔破膝盖时送上创可贴。更重要的是,你还能告诉孩子:如何在跌倒后正确地处理这些心理伤害,满怀信心地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