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长、老师们除了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还有一个事也是常常提点,那就是写字。有句话各位悦友估计都听过:“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这也说明大人们的谆谆教诲是没错的。可惜写字好的人很多,悦史君却属于打入另类的那一个,不仅毫无章法,急了有时候写出来的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也早就了现在这么个天马行空的性格。悦友们,相信悦史君,他还没有放弃治疗哈,😄
不过,有史以来,一个人的字却被公认是登峰造极的好,甚至他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伸长脖子的悦友们,请和悦史君一起欣赏:
没错,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书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悦友们对王羲之是什么印象呢?反正悦史君在查阅史料前,脑海里也只有他那飘逸到天际的笔墨,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过些什么事,他有没有七情六欲?完全一概不知。透过史海钩沉,悦史君发现,王羲之其人,不仅字写得妙,人更是有趣、有料、有味道!
自幼习书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巧觅佳偶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这可不是一般家族,在古代,“琅玡王氏”被称为“华夏首望”,在他们势力最鼎盛的东晋时期,甚至有句俗语叫“王与马,共天下”,“马”指的是当朝皇室司马氏。
生在这么牛逼轰轰的家庭里,王羲之从小自然是什么都不缺了,那就由着自己的喜好来呗。他倒没有积累那些二代子弟的恶习,一心钻研进了书法里。而且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跟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学习,他还博采众家之长,每天刻苦练习。刻苦到什么程度呢?有这么个传说,当年王家的大宅子里,有一块池塘王羲之专门用来清洗毛笔,结果几年下来,池塘水都变成墨色的了。既有天赋又比一般人努力,不出成绩老天爷都不同意啊!
王羲之字写得好,很快就流传开来。有一次,东晋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结果,王羲之的字写好后,刻字者把那块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直到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时人都惊叹王羲之笔力雄劲,书法技艺高超。这也就是“入木三分”的来历。
当朝太尉郗[xī]鉴和丞相王导同朝为官,两人私下交情也不错。当时,郗鉴的女儿郗璿(xuán)到了出嫁的年纪,人长得漂亮又有出华,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郗鉴不想把女儿轻易嫁出去,听说王导家里的子侄,各个都英武不凡,很有世家子弟的气场,就在一天早朝后,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丞相也希望两大家族强强联姻,就答应他说:“我们我家的子弟很多,而且都很优秀,你就挑个时间来家里看吧,相中哪个,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大喜过望,很快就派自己的心腹随从,带上重礼来到王导。王家子弟听说郗太尉是为才貌双全的郗璿小姐觅婿,都不愿放弃这个好机会,一个个精心打扮之后,出来与郗府的人相见。后来发现还有一位王家公子没出来,这位郗府随从耐不住好奇,就跟着王府管家去了东厢房,发现靠东墙的床上,有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在大大咧咧地吃着胡饼,对郗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随从回府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公子有二十多个,一个个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听说我们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争先恐后地等在大厅。只有东厢房有一位公子,袒腹躺着床上,神色自若。”郗鉴说:“这就是我的好女婿啊!”
后来,郗鉴亲自到王府,见了王羲之,看到他既豁达又文雅,谈吐不凡,当场就下了聘礼,定下了这门亲事。这就是典故“东床坦腹”的来历,而“东床快婿”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敬老相助竹扇题字 爱鹅养鹅书成换之
据说喜欢书画的人涵养会比较高,王羲之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一次,他外出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看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竹扇在叫卖。可由于竹扇做得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无人问津,老婆婆很着急。王羲之看到这种情况,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面没画没字,确实不好卖,我给你题上字,效果会好很多,怎么样?” 老婆婆虽然不认识王羲之,但看到他举止稳重,又有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了他。
王羲之挥毫泼墨,在每把扇面上写了几个字,就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更加担心了。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的字是王羲之写的。”果然王羲之一离开,路人听说扇子上有王羲之的书法,都抢着买,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王羲之不仅心肠好,还很喜欢小动物。不过,这种动物现在养的人很少,那就是鹅。但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书法灵感。怎么样,不理解了吧?其实悦史君也不太懂,但人家那么厉害,就随意吧。
有一次,王羲之又出外游玩,看到一群白鹅很漂亮,就想买下来抱回家养。可这些鹅的主人听说,想买鹅的人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便提出:”只要你给我写一幅字,我钱都不要了,这些鹅都送给你。“王羲之只想要鹅,马上就写了一幅字给对方,然后心满意足地带着一群鹅回家了。这也是”书成换白鹅“的典故出处。
屡丢春联妙法补救 相聚兰亭千古传扬
每到年关,就有书法家给市民写春联送祝福。王羲之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艺,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在门上。不过,因为他的字太珍贵,很多人都得不到,所以每年他的春联一贴出来,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偷偷揭走,让他既好气又好笑。
有一年,又到了除夕,王羲之照例贴出了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次,想偷春联的人傻眼了,这八个字太不吉利了,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马上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到变了样的春联,都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东晋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聚会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共324字,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北宋书法家米芾,将《兰亭序》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称病弃官遍游山水 不避之字道教情缘
东晋永和十一年(西元355年),王羲之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王羲之开始遍游剡地山水,他的后裔也多擅长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东晋升平五年(西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很多悦友都知道,王羲之有个同样爱好书法的儿子,王献之,两人合称”二王“。实际上,王羲之除了王羲之外,还有六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和王操之。发现了没有?看来王羲之不仅爱写“之”字,给孩子取名字也爱用“之”字。而且,这不是他一个小家这么做。据统计,琅琊王氏家族中,王羲之的同辈人,名字里有“之”字的12个,他的子侄辈有“之”字的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
一般来讲,不同辈分之间,还是要避讳名字中的同一个字,可堂堂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为什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呢?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考证,这一怪象与西汉留侯张良有关,他说王家之所以不避讳,是因为他们都信奉天师道,而这个“之”字,就成了一种暗号、徽章。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天师,据传就是张良的八世孙。
附录:王羲之妻子郗璿二三事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空前绝后,被公认为“书圣”。而他的夫人郗璿,则出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璿的父亲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草书,流传至今的《灾祸帖》书写沉稳,丰茂宏丽。郗璿的两个弟弟书法也很好,大弟弟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代表作有《至庆帖》和《比书帖》传世;二弟郗昙则长于草书和楷书。但这二位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可见郗璿的书法非同一般。
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门第高低决定了待客之道。郗璿曾对她的两个弟弟郗愔、郗昙说:“王家见谢安、谢万等人来了,翻箱倒柜,盛情招待;见到你们来了,平平淡淡,没什么特别表示。你们以后还是不要再来了。“好吧,就是这么耿直一姑凉!
王羲之的七子一女,都是郗璿所生,可见两个人的夫妻感情不错。郗璿很长寿,活到了九十岁。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有一次去看望郗璿,问道:“您的眼睛、耳朵没觉得坏了吧?”
郗璿答道:“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属于身体的事;至于眼睛耳朵,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
悦史君点评:王羲之家族的显赫,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他从出生开始,高官显爵、丰厚收入就是注定会拿到的,理论上只要自己有想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真正的有钱有闲。看人一面不能只看三分,今天起,各位悦友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重新认识了王羲之,一个有修养、有爱心、会装酷、会逗比,还有点可爱的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