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是讲恐惧。
什么是恐惧?文章当中写道,从小学开始教育就好像非要办成一项叫人害怕的事业。学生恐惧课堂,恐惧教师;教师恐惧学生,恐惧制度。他说,如果我不工毕恭毕敬地服从那些体制性的权利,我就会丢掉工作丢掉了脸面丢掉定位那么外化的考核手段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我们屈从于这些考核的时候,是否会遵从,你自己的内心去教学,自己和学科学生和自己心中的教师的连接会不会断裂开来。所以,当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一组关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害怕与“异已”的他者交锋。
但是,当我们客观都来看到这种恐惧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害怕教学糟糕是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害怕冒出某个话题,实际是应该要去正视这个话题,害怕在公私交叉的危险领域是证明了我正在冒着优质教学所要求的风险,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想要去实践教育者的人,他才会去恐惧。如果在教学当中没有恐惧了,那他应该就不会想要提高,或者可以说,没有把教学,课堂,学生放到心里。
无畏者是可怕的。
在来自地狱的学生这一个章节,当中有一个非常妙的比喻,就是当老师们在讨论教学问题,把问题都归结于学生的基础,或者说学生的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老师用医院的医生来做了一个比例比喻:不要再给我们送有病的病人呢,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们送我无病的病人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起来像是一树高明的医生。
这个比喻真是发人深省醍醐灌顶,因为在我的日常教学当中,我也会把教学问题归结于学生是他们基础不好,是班级氛围太差。往往是不敢从自己的角度去找问题,就是前面所说的恐惧,恐惧自己的教育水平,恐惧自己对教学的把握,恐惧自己对学生的不够了解。
在课堂上奄奄一息的学生下课以后都是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在文章当中作者说道,我们很少会想到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上变成活死人,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把它们当作活死人的叫法。
在我个人的教学当中,不活跃的班,我往往就会越缺少忍耐力,而那种和我跟配合班级,我往往会赋予他们更多的耐心,所以这也是我会责怪学生冷漠沉默不会来配合我,实际上我对学生的态度也是有问题的。
作者说,我们需要一种诊断学生内心情况的新方式,设身处地的探查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在文过饰非都推卸,我们造成学生困境的责任,然后他举了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生想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那作为教师来说呢,我们就要去宽容,关心,关注,尊重,不要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语言去充塞学生的沉默,不要逼迫他们说我们想要听的话。
简而言之,走进学生的心灵,掉进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