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去世以后,姑姑就住进了养老院,我差不多每周去探望一次,陪老人说说话,听她回顾她年轻时的求学、工作经历。
我爸爸兄妹两个,爸爸89岁了,姑姑85岁了,我爷爷是抗日烈士。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桓台县还没有初中,兄妹两个竟然都考到济南去读上学。
那个时候勉强解决温饱,姑姑说:家里5口人,爷爷奶奶、妈妈、哥哥和自己,吃饭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哥哥(我爸爸)因为是家里的独子,承担传承的大任,吃白面-玉米面混杂的面食,爷爷奶奶第二档,纯玉米面的面食,妈妈(我奶奶)和自己(姑姑)第三档,吃掺了糠的玉米面或高粱面的面食。姑姑去济南参加考试自己带着“干粮”—玉米饼,因为要考试没有掺糠,幸福了好一阵子。
爸爸和姑姑都考上济南三中,爸爸读高中,姑姑读初中。爸爸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政法专业,那是1957年,厉害吧! ,姑姑为了省钱,初中毕业,考上了济南师范。那个年代,兄妹两个都上了大学,我们这些经历停学闹革命的60后们惊羡、佩服。
爸爸1957年入读北京大学。爸爸作为家庭的独子,在家备受宠惯,智商高情商低,不懂中庸之道,八面玲珑。结果,1958年大鸣大放,大搞“阳谋”,引蛇出洞,我爸爸作为烈士子女竟然也出洞了,为村里的地主鸣冤,被打为“右派”,开除回家。直到1983年才拿到北京大学的毕业证。1958-1978年,20年,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在不断的折腾中煎熬、黯淡。
姑姑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才艺俱全,在学校很是风光,学习体育文艺,样样第一。姑姑说:在桓台上小学,平时考试,并不重视,玩一样考个80来分,但只要老师说,这次考试必须靠100分,端正态度,就考100分。姑姑说:那时候脑子就是好使,几百字的文言文,看两遍,就像印到脑子里一样,考试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一清二楚。只可惜,家中无钱供养,只能考了不用学费、吃饭不化钱的师范学校,要不然上高中,又会考上北京大学^_^
姑姑上的师范学校,毕业后一般都是教小学的,但姑姑参加俄语培训,竟然名列前茅,结果分配到济南26中教初中。在济南上学工作十年,为了爱情,又回到了桓台,无怨无悔,在村子里教小学、教初中,最后进了县实验学校,然后退休。
我对姑姑很感激,我读高二那一年,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高三姑姑让我到她家吃饭,一日三餐,保证了营养,考上了大学。
因为姑姑,一年多经常去养老院,也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平时的人口寿命数据说:女性比男性长。如果你怀疑,去养老院转一圈,老太太就是多,并且活跃的、唱歌的也是老太太为主,老头儿要么卧床,要么呆呆地坐着。
姑姑有点痴呆了,早期的,近事记忆明显减退,听力有点减退,但逻辑思维仍然很好。昨天去看她,正在看一个电视剧,犯罪嫌疑人畏罪跳楼自杀。姑姑评论说:这不是一个好选择,人死了,人没了,但事还在。
姑姑住的养老院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东西向的,她的房间在西头,但每次我走的时候,那是必须送到楼梯口,但必须向东楼梯口,远道而行,因为距离远,所以遇上的人就多,包括服务员、拉呱的老人们,我因为在本地面儿小有名气,姑姑遇上人总会说:这是我侄子,在什么什么干什么 ,非常自豪的样子!后来我姑也说:你每次走了,他们都很羡慕我,我给她带去荣耀、面子 。
老人老了,返璞归真,像小孩子一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