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干活,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农民工讨薪、大学生假期工地搬砖赚生活费等等。
在重庆,有两匹在工地干活的骡子,每天工作8小时,月入4万5,引起好多人心里一阵的酸。
有人慨叹,工作了这么多年,居然一个月没有骡子赚得多。月入4万5,目前的中国恐怕只有精英阶层才能赚这么多吧。
那我们看看骡子在工地都干些啥,两匹骡子的工作就是驼上建筑材料,把下面的建筑材料送到高处,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每个月就给4万5?
那为啥不用人或者机器送呢?那多节省呀。原来由于地势的原因,这处工地高低落差有70米,用人或者机器都很难实现。
这下终于明白了,骡子干了别人干不了的事儿。还扎心不?在工地,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四条腿的骡子却难找。
说到底还是个人的价值问题。我们作为人,受过教育,肯定要比两头干活的牲口值钱。但如果我们没做出值每个月4万5的事儿来,赚得肯定不如骡子多呀。
我们在一个单位中如何能有价值?一个回答很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儿。
可能你会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无法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儿。那么还有很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儿啊。
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就体现在这两点上。能否给自己要一个好价钱,就看自己可替代的程度。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在一个当地的报业集团,当时在编辑部有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从事的编辑工作,另外一个女孩从事的是行政工作。
从事编辑工作的那个女孩除了要外出采访更要写稿件,风里来雨里去,加班熬夜成为了常态,偶尔还自己写一点儿东西,发到网上。
而另外的那个女孩,说是从事行政工作,无外乎就是给稿件排个版而已。朝九晚五雷打不动,白天不忙的时候还能偶尔开个小差,刷一刷视频,上网买买东西等等。
随着自媒体的爆发,纸媒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效益也越来越不好。终于编辑部要进行员工分流了,由于行政的那个女孩这几年只能做排版工作,而这项工作现在由各编辑自己做,所以这个女孩子就被第一批分流掉了。
之前那个从事编辑的女孩子,主动从报社离职了,自己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据说在圈内小有名气,除了接一些广告,还做一些写作培训,风生水起的。
人,得适当给自己找点儿“麻烦”,让自己在一个群体中有存在的价值,让自己难以替代,要不还是只能遥望两匹骡子每月的4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