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引自苏小姐
初读钱钟书的《围城》是在中学的语文课上。虽然一直喜欢钱老幽默而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但是说实话,粗略浏览后我对他这本一直为万千读者所喜爱的代表作却是无甚感受的。像在听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他和她离我们有点远,情节又缺乏趣味性,欲嚼其深意,只觉些许迷茫,后不了了之。这个春假在家待了很久,偶然在书柜里发现这本尘封已久的书,重新翻翻竟兀的有了些领悟。
吸引我的是开头我引自苏文纨小姐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明明讲的婚姻爱情,我却联想到了其他更多。其实,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处处围城呢?进去了,便被围住了。方鸿渐大概只是受困者之一罢。他糊里糊涂地向爱尔兰人买了斯莱登大学的文凭留学回国,之后又稀里糊涂地陷入与苏文纨和唐晓芙的感情围城中,最终弄得全身疲惫,尔后又毫无预料地在战乱中卷进大学教师行列,直至踏入孙柔嘉的婚姻围城中再也出不来而堕落以终……客观地说,方鸿渐算是个才子,可惜他心中无根,缺乏主见和立场,处处被动,到头也只能处处围城。围城,就像围着四面墙的朝天小院,庸俗的人陷入其中便不知所措。蹲在里面,成为井底之蛙,整日无所事事,终其一生郁郁而结。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身边实在不算少见吧。
转眼毕业六年了。学生时代一直向往着工作后独立而自由的生活,到头来发现,成年人的世界背负着太多无可奈何,比起校园生活,更无自由可言。尽管如此,依旧有人羡慕我,每天朝九晚六,不至于被工作摧残到中年白发或是衰老秃头。如果说学校是围城,那“城里”的人在各种题海中厮杀恨不得冲出重围,“城外”的人却总羡慕里头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说自己所在的公司是围城,也总有想出逃的“城里人”和挤破头想进来的“城外人”。进入社会后,感觉自己从一个有棱有角的多边形,被慢慢地雕琢、磨平,变得日益圆滑,然后学会了八面玲珑,世故中庸,对城里城外的界限感知也越发模糊。
或许每个人自打出生开始就逃离不开宿命,在各自的围城里成长、感悟。我信命而不认命,所以固然承认,每个人都会活在自己的城里,也依旧相信,只要积极勇敢,我们可以不为之所束缚,冲破厚厚的城墙去眺望外面的阳光。
这么说着实有些矛盾。但我想用钱老的原话来自圆其说,“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人之为人,本来就不易。所以某些程度上,我同情也理解小说里的主人公。身陷围城,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需要小心翼翼去经营。或许最终的结果与最初的预想相去甚远,但毕竟经历过,真真切切地感知过其中喜怒哀乐。
围城,围城,围住的是人生。
读小说是在听别人讲故事,我们站在城外做了一回旁观者。但回到生活,却不能按部就班事事兜着既定的设想走。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主角。城里城外,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之间,世代交替。城还在,人已绝。物是人非......趁着健在,趁着年轻,我们该有后生可畏的气魄,即便生活在处处围城当中,也要拼搏进取,冲出围城,感受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