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交朋友的认识误区
人是社会动物,正常情况下不能够离群独居,需要和不同的人建立各种密切联系。因此,交友是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
如果说远古时代,狩猎时期,人们交友是为了相互支持,在野外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那么,现代社会,人们交友更多地则是心理的需要,快乐生活的必需。在人们流动性加大,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区域的流动更加频繁的现代社会里,能够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发展新朋友的能力,对于一个现代人的生存适应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对于交友普遍有不少误区,比如:1,交友是投资,自己现在投入感情、时间和金钱,将来会获得回报?交朋友需要带有功利目的吗?恐怕大多酒肉之交泛泛之辈是带有功利目的的。
2,朋友越多路越广,因此朋友越多越好?生活中,有许多人作为人生信条奉为圭臬,视为金科玉律。
3,把工作关系视同为朋友关系,界限拎不清,有时自讨无趣。有时把战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视同为朋友关系。
4,陈果的朋友无用说。前段时间,网上复旦大学思政课老师陈果的讲课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热。
陈果有一段是根据大师的哲思讲述朋友无用论的,是说交朋友需要不带功利,是为了有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可以说臭味相投。交朋友是为了舒服,兴起而来,兴尽而返,如此而已。
交朋友当然需要花费时间。结合这些误区,以及交朋友的一些认识,我们来看看社会科学家是怎么从时间花费上来研究这个问题的。
二,友谊建立过程的研究
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大大加快,当你移动到了一个新环境里,遇到的大多是陌生人。你希望结交几个熟悉的朋友,来帮助你适应新的环境。但是,多长时间才能让你与有缘的陌生人前进一步,变成相互了解,进而有可能变成好朋友呢?生活当中没有这样的教科书。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的杰佛瑞.霍尔(Jeffrey A. Hall)在社会和个人关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解密人们友谊建立的过程。他的探索,可以让我们相对清晰地有一个概念:不仅仅是那些相互之间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有可能变成朋友,还有就是从两个陌生人开始起步,需要彼此花费多少时间才能从陌生人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进而好朋友关系。
1,调查方法
霍尔选择了在美国中西部大学的112个学生,在新生入学前九周的每隔三周作为一个调查阶段,进行问卷调查。
他也选择了在过去六个月中,刚刚移动安居到新的城市生活工作的335个美国成年人,进行一次性填表调查。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调查中,或者访问面谈,或者填表。这些被选择的初来乍到者,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他们新结交的朋友,来报告他们共同花费多少时间才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参与了哪些活动,他们的朋友关系亲密度,关系多近(包括情感上的亲密度,朋友的关系牢固程度,以及朋友的独特个性)。
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与期望的结果基本一致,你在朋友身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亲近。
通过进行调查结果分析,霍尔能够大致推断出不同亲近水平的朋友关系需要花费的时间。
①大学新生可以共同花费43小时,从陌生人变成一般朋友(from acquaintances into casual friends);而成年人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一倍以上的时间,94小时。
②大学新生需要共同花费57小时,把一般朋友变成朋友(from causal friends into friends);而这次,成年人几乎需要共同花费三倍于青年学生的时间,164个小时。
③大学新生把朋友变成好朋友或者最亲密的朋友,需要共同花费119个小时的时间;而成年人需要在共同花费119小时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100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霍尔因此做出结论:每个人都想有朋友,交朋友需要你们有共同的时间从事共同的活动。
3,调查结果分析
①为什么成年人结交朋友比青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霍尔推测:这可能是年轻学生的校园生活会催生友谊,比如同样的校园生活,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同质性的规律生活学习方式,青年的社会校园活动等,可以在同质化的活动中加速建立联系。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大学生总是过高估计他们朋友之间的友谊亲密程度,在现实面前又往往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在同质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友谊,没有经历过生活和工作的复杂和艰辛,因此一旦离开同质化的校园环境,走到社会大染缸里,原来的朋友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从另一个角度说,离开校园之后,在工作单位和社会生活中交朋友,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②朋友之间仅仅花费时间是不够的,要从事特定的一些活动。
霍尔发现,建立朋友关系需要花费时间,但是把时间花费在哪里非常重要。亲密关系往往建立在朋友一起参与的那些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上。
比如说,谈话的作用,就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一般性的谈话交流,并没有帮助建立朋友关系。青年学生们参与特定形式的谈话交流,比如一起谈生活的艰难时光,谈论共同兴趣的话题,讨论严肃的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爱心、关注或者情感等,会加深友谊。
而那些普通的随意谈话,比如时事新闻,宠物,运动,电影或者音乐等等,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流逝,对发展友谊作用不大。
③即使共同分享的一些活动,也不一定带来亲密友谊。
作为一些学生参与者,与同样参与者共同花费时间参与共同感兴趣的项目或者活动,也不一定能够提高友谊的亲密水平。比如,有些一起旅行或者锻炼,聚会或者购物,参加团队项目或者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等,看起来并没有增加友谊的亲密程度。
包括你在工作场所或者学校环境里,一些你需要履行职责的地方,共同活动也不能增加友谊的亲密程度。
④少数人参与的活动时间里,是建立亲密友谊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比如说对成年人来说,放松或者瞎混闲逛的活动,成年人相约一起去影院看电影,或者一起相约打游戏(玩童真)等,才是建立亲密友谊的快速升温方式。
一句话,或许交朋友和两个人一起堕入爱河一样,投缘就对了,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循。
三,生活的启示
通过这个杰弗瑞.霍尔的研究调查报告,与我们以前的认知趋于一致,交朋友需要花费共同时间去互相营造关系,也需要从事一些特定的共同感兴趣的、少数人参与的事情。因此,也明白了看电影为什么老外和白领,老是相约朋友去泡吧,或者闺蜜去逛街。
①抱着交友是投资的理念是交不到真朋友的,是功利论在作祟。
曾经见过不少同事,逢场必到,几乎人人不得罪,让自己的事情几乎被挤得没有时间,让自己经常很疲惫。也曾经见过,这样的同事遇到墙倒众人推,在落魄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伸出援手,以至于让自己关系很好的理念瞬间崩溃。
实际上,抱着功利的目的交朋友,朋友必然抱着功利的目的来看待你。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了,或者负债表上显示你是负资产了,避之唯恐不及,谁来帮你呢?以至于,这时雪中送炭的朋友,才是你不留意间播下的友谊在发芽。
②朋友越多路越广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你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你在花费时间与三五好友共聚美好时光的同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维系另外一些关系。
所以,根据杰佛瑞.霍尔的调查结论,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你只能做出选择,按照陌生人、一般朋友、朋友和亲密朋友的层级关系,选择哪些人去按照不同层级的亲密程度交往。
自己应该有个对周围的关系度定位:哪些人是陌生人一次性关系?哪些人是普通朋友关系?哪些人可以升级为朋友关系?哪些人是需要你投入精力去维系和发展的亲密朋友关系?(acquintances--casual friends--friends--good friends or best friends)
③关系是双方面的,不是你想发展就能发展的了,需要互动。
交朋友需要互动,有的时候,有些人你想交对方没有意愿,你高攀不上。即使高攀上,不对等的朋友关系,也没有意义。
从这个方面,也说明为什么有的时候,即使你投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发展提高你们的亲近水平。
③工作场所和固定生活轨迹的场所,一般难以建立亲密友谊关系。
因为在固定的工作场所,我们彼此之间有固定的角色定位,有利益关系。不要期望有利益关系的一般朋友,在利益面前为你挺身而出,因为这样影响到他的利益。
在这样的利益场所,更多的是发展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关系,共赢关系。
也许,盛夏炎炎,夜晚几个人从家里偷跑出来,到道边撸串啤酒,暂时忘记了身体的“三高一优”,那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谈到兴起,不顾斯文,光膀子搂脖子劝酒,几次下来,陌生感迅速消除。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时间投入,才能迅速让关系升级。
我曾经见过一个在办公室初次相见的两个人,一个盛气凌人因为有权力,另一个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影响了项目审批。可是,晚上经过一个中间人的撮合,一晚上的推杯换盏,到晚上的谈兴甚欢,最后烂醉如泥。第二天再见,竟然勾肩搭背,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亲密朋友。
④我崇尚朋友无用论,交友不带目的,不让朋友累着
我崇尚朋友无用论。因为不带有功利目的,是英雄惺惺相惜,是所见略同,是高山流水。
有的文章说,好朋友是麻烦出来的。我认为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这个麻烦是不是让朋友感觉心累。如果对于你的朋友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他又愿意提供这样的帮助,何乐而不为?
关键是,有的人打着朋友的幌子,给你一步步设好了套路,让你一步步按照他的思路帮他办事,把你的资源吃干榨净。我不相信,这样的麻烦,能让朋友舒服?恐怕只能是驱使朋友离开,避之唯恐不及,害怕下次再粘上。
我理想的朋友,或许多长时间没有联系,但是彼此惦记:发现对方一件好事,及时点赞;发现需要提醒的事情,及时建议。虽然可能长久无事不联系,但是一见如故,重温旧日时光。这样的朋友聚一次,福流涌动几天。
这样的好友,是人生旅途重要的风景,是值得彼此欣赏相伴相互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