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教学《边城》,实在是非常痛苦,和自己预期的课堂完全不一样。十一假期,一个班代课教师帮忙安排了读《边城》,一个班没有。结果,两个班几乎没有区别,都没有读,甚至连课文的预习也没有。9班高一有一部分人还是参加过主题阅读比赛的同学,当时购买了《边城》,这次竟然也没有一个人带过来。我只能要求学生们早读课读课文,然而也是半死不活,很多人不愿张嘴。课堂上就可想而知了,18班的学生连主人公有哪几个都找不出来,更不要谈其他故事情节和情感了。
我对《边城》还是比较有感情的,自己也亲身去过凤凰古城感受湘西边城的风光与人情,从前是为湘西的美景而震撼,后来是为人物的悲剧唏嘘不已,现在更多的是明白了沈从文的意图,有这样的读书认知之后,我想,在这课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更应该以一课带动整本书阅读,想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的“乡下人”的心理,在故事中寻找二元对立,比如“磨坊”和“渡船”,比如“边城”和“外界”等等,从而明白沈从文在“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我觉得这是深挖文本的过程,也很有现实意义,今天的物质文明对很多传统的冲击更甚于沈从文那个时代。
可是,这一切都是空想,具体的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陌生使得这些都无法落实,尤其在18班,我一时控制不住情绪,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新教材都要学《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你们连《边城》这样故事性强的小说都不读,真不知道学术著作放你们跟前,你们又怎么办?你们就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赶上课改吧!”虽说在说学生,其实我自己也在想,小说都教不动,学术著作我又该怎么教?也许教师生气真的恰恰是自己无能的体现吧。
之所以这样生气,就是因为前两届学生没有这样的表现。不管是平行班重点班,要求去读的书目,总有大部分人是读了的,加上翠翠的年纪又和高二学生相仿,对于爱情的各种想法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读进去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水到渠成,更深层面的探究和思考也就有了抓手。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就是死活不读书呢?只要老师不布置成书面作业 ,对他们来说似乎就没有作业,但我也经常觉得,教师硬性地规定读什么书,学生是不是更加不想读了呢?以自己的读书体会,书总是自己感兴趣的才真的有兴趣去读。我有些迷茫,就像今天给9班学生说的,之前很多学生是不愿意读经典,喜欢读流行的畅销的,现在的你们是不愿意读书,啥书都不读。本是打趣他们,竟然真的有不少同学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引导学生读书,有效的读书真的是需要从小就开始,高中生很多方面都形成了习惯,没有读书的习惯真的是太可怕了,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带领一群从小不读书的孩子真正走进书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