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就已经对断舍离这个词烂熟于心,觉得就是舍弃那些很久不用的东西,中途试过整理了几次自己的衣柜,把虽然很新但是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再穿的衣服果断给捐了,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看着狭隘的衣柜空间变得空旷后的舒适,好像真的舍弃了那些以后,人真的就变得轻松一些了。
最近可能是受着大环境的磁场影响,加上自己的内心也不够笃定,导致前阵子心情低落了很久,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的情绪了。不止一次和身边的好姐妹说,我现在感觉已经到了一个很低很低的谷底。外部方面,经过了之前的三年,感觉没有等来快速的复苏,整天被各种媒体号带节奏传来的都是关于现状的一些负面消息,同时身边的同事传导的信号也是工资收入与生活支出越来越不匹配,买东西越来越贵,养娃的开销很大之类话题。内部方面,自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看着身边的朋友都过着一种固化的结婚生子的生活,自己反而是一事无成,说自己一事无成,可能也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只是觉得自己在事业上和感情上都没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除了考了一些有的没的资格证书、把学历又提升了一个level,其他的赚钱技能好像也没有学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似乎越发看清楚体制内的生存法则,也看清楚了爱情与婚姻的本职,所以有时候人太过于清醒反而觉得心累,这是不是就是古人常说的那句“难得糊涂”。
就在前阵子,我做了几个断舍离的决定,我想这也算是好的开始吧。
一是断关系。不在每天主动和太多的人微信聊天,有时候聊天看似打发时间,真的很耗费精力,可能一个上午边工作边摸鱼聊天看似很充实,其实十分消耗一个人,要是聊的内容积极向上倒也无妨,但凡开始聊到一些负能量的内容,那么真的会像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个人的意志,让你变得消沉。开始学会远离那些不舒服的关系,我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磁场存在,有些人相处起来就是如沐春风,有些人就算没有做什么伤害你的事情,但是无形中就觉得很不舒服,可能就是潜在的pua或者是其他什么能量的干扰,潜意识自己其实很不愿意去和他们接触,相信自己的第六感,不舒服的关系还是尽早了断,不要有什么幻想,不然最后消耗的只是自己。
二是断物欲。首先是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开始每天关注微信记账本,之前买东西完全没有消费概念,回过头一看前几年的消费账单,吓了自己一跳,原来自己花了这么多钱,但是好像没看到钱买来了什么。现在开始有意识的控制每天的消费支出,对不必要的东西坚决不买(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很难抵住诱惑,不过对金额不太大的还是可以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小快乐)。不再从买买买中获得多巴胺的快乐,转向内啡肽的快乐。其次是整理屋子。整理多年不用的东西,打扫卫生,把家居摆设换一换之类的,心情感觉有在变好。原来每天看着一堆杂乱的东西真的会很影响心情,开始觉得“大道至简”和“less is more ”的含义了。极简风格的感觉确实很高级。最后是把不需要的东西捐赠给别人,现在各大平台都有很多的渠道可以免费捐赠,虽然也爆料了很多渠道会把我们捐赠的东西卖到非洲,但是他们也是花费了人工、运费等各种成本,所以也可以理解了。只要自己是捐赠,无愧于心就好。
三是断信息。我一直在思考前几年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人也没有那么浮躁,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开始发现,应该是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和自媒体,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被各种网络信息轰炸,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是很多自媒体的视频博主为了博取眼球和赚得利益,都会跟风重复录制一些剧本台词都差不多的东西,有些甚至是负面消极的,人看多了,不仅时间没有了,能量也被偷走了。所以我把手机上的娱乐app都卸载了,包括淘宝,只有在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才下回来,买完又删除。我很多年前就把抖音卸载了,感觉看碎片化的视频比碎片化的文字更让人变得浮躁。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我还是会看微信的视频号,所以我前天把视频号的发现页入口也关闭了,这样就不会很轻易的点进去看。再者,我把关注的一些不怎么看和没什么营养的公众号也取关了,每天只重点关注自己在意的那几个信息。最后是把加入的一些群也退出了,很多都是一些无聊的群,每天都是一堆无聊的人在里面闲聊。断开了一些不必要的外在链接后,好像时间也变得慢了下来。
最后,在30多度的天气,我没开空调,而是把电扇开到最大,打开小度音箱开始播放轻音乐,中午躺在房间里,静静的感受身边的一切,仿佛时间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的夏天没有这么多的冷气,没有这么浮躁的人心,有的是夏日听着蝉鸣流着汗的青春。我不知道我能够坚持断舍离多久,但是起码目前它带给我了短暂而充实的快乐感,希望我的惰性能被战胜,也希望我可以找回那种充满期望不断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