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透析非理性的坑

你的行为够理性嘛?

此书是根据行为经济学原理,了解和分析我们身上的非理性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决策。

非理性行为在工作上有何影响?

如果你是老板,会不会觉认为给员工发奖金,越高越能调动积极性?
答案:看行业。

  • 如果在以机械性工作为主的实体行业,高额奖金能促进产能提高,因为重复劳动的工作,单纯拼的是体力。
  • 如果在对认知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比如投行,证券,咨询等,高额奖金会带来紧张和压力,反而不能促进业绩。
    【解决方案】:一次奖金不能过高,可以增加发放次数。不根据短期业绩来发放,而看长期。

【案例】
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成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将零散的积木拼成机器人,拼好一个之后就交给工作人员,放进抽屉里,随后继续开始拼下一个;
第二组被要求将机器人模型拼好之后,由工作人员把模型拆散成零件,再交回给他们拼,而不是放进抽屉里。
两组志愿者是同样的一套奖励规则,只要拼完了同样的次数,就能够获得同样的奖金。
但结果显示:第一组志愿者拼完积木的次数要明显高于第二组。

  • 在很多大的企业,员工是螺丝钉式的存在,他们不知道自己对整个公司来说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看不到自己努力工作的最终成果。而作为企业,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能够有效调动积极性,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当你亲自做了一个蛋糕,要出售时,你的标价往往高于买家愿支付的价格。

  • 我们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且评价更高。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心力和时间,这些都会为成果增加附加价值。在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给员工赋权,让他亲自去参与整个过程;做决策时,引导员工自己得出结论。
非理性行为在生活上有何影响?

我一直幻想某天买彩票中奖,实现一夜暴富,从此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 显然这件事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关键在于真的能够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其实人们对心情起伏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管是事与愿违,还是如愿以偿,随着时间过去,都会习惯。
  • 而要延长这种愉快的体验,需要多次分开的刺激。就像买包包,不能一次性买10个,而是分10次,间断性地购买,就能提高幸福感。
  • 同时,要缩短不愉快的体验,应该是一次性做完。研究表明,在做厌恶的事情时,如果被打扰,再继续做,会增加厌恶的情绪。

“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一大波人的死亡只是数据。”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幅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就很容易感同身受,并且更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 生活中,我们会对少数人的不幸感到悲伤,而对多数人的不幸更容易置若罔闻。
  • 这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它受3个方面的影响:密切度,生动感,杯水车薪效应。
  • 密切度: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距离越近,更能感受到对方的悲伤。
  • 生动感:比起数字,画面和图片更让我们触动。
  • 杯水车薪效应:街上的乞丐,比起非洲的饥荒,我们更愿意资助给乞丐,因为实实在在改变了某个人的境况。如果人数多,规模大,会觉得自己这么点力量微不足道,而更不能体会别人的境况。

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吃饭,当时正好过年发了奖金很高兴,就买了很贵的礼物带过去。下次再去时,就会觉得买的礼物应该更贵,至少持平。而忘记了第一次去时之所以买昂贵礼物的原因。

  • 在冲动的情况下人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并使得将来类似的情境出现时,也会做相同的反应。
  • 所以不要仓促做决定,因为它会影响往后一系列的行动。
懂点行为经济学,辨认出非理性的坑,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