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又发生奸杀惨案,令人揪心!
悲剧这次发生在温州的乐清,离上次郑州打滴滴遇害的空姐仅三个月的时间,又是20岁左右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女,香消玉殒于一个大背景,什么大背景?——滴滴顺风车平台和当地公 安的冷漠、机械、置生命于所谓隐私保护和规定的理由之下。
惨剧发生了、舆论又在议论纷纷,然而,难不成几天之后,当舆论的高温过去,一切又将冷却下来,复归于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平常吗?——吃喝的照常吃喝,享乐的照常享乐;犯罪的照常犯罪,危险的照常危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滴滴车令人担忧的温床效应——仍将滋生出犯罪凶案吗?
对了,有一段险象环生的故事需要补充在这里,时间上,在乐清与郑州两起谋害事件之间,闻之同样的令人惊悚害怕。这一次,女孩子算是福星高照了,警醒果断,在发现车内有异常情况时,毅然跳车,避免了厄运的发生。这次有惊无险的滴滴车事件发生在广东番禺,打车女孩,上车不久即感觉到车内有异常气味,且令人昏昏欲睡,女孩一下警觉起来,她马上要求司机停车,未果。于是选择强拉车门跳车,危急之际,后续跟上的公交车司机帮助了她,停车将其载走,脱离了危险区域。
乐清赵姑娘遭遇的这次惨案,8月24号下午,赵姑娘2点10分到15分两次用微信向亲友发出求救信息。第一次信息表明滴滴车司机已经将她带入一条没有人烟的山路,微信上的留言是:“司机开的山路没有一辆车,有点怕。”显示出滴滴司机钟某有预谋作案的嫌疑。这个嫌疑,因为据称几天前该司机曾遭到过乘客的投诉而放大了。几天前女乘客的投诉内容是:司机动手动脚!
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严重的投诉,竟然没有引起滴滴平台足够的重视,并继续调度使用该司机。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到平台作出这样的决定?办事疏忽?不放过每一单赚钱的机会?还是“照章办事”的僵死态度?
当赵姑娘命悬一线之际,且这根生命之线的维系或断裂,牵连到滴滴平台、当地公 安的处理方式时,人们不能不极大地关切滴滴平台和当地公 安应急处理时的心态和程序,因为这关系着女孩的生死存亡,延伸一点看,也关系到社会中的你!我!他!或“你我他”的亲戚朋友。
仅仅过了五分钟,女孩发出最后的、绝笔似的微信求救“救命、救命”四个字。前后五分钟的时间,一段惨绝人寰的画面被刻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赵姑娘的惊恐!挣扎!绝望!还有鲜血淋淋!
这边是生命系于一线,而在牵连着这生命一线的另一端,一个推诿的理由、一个荒诞的逻辑、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正在将拯救的“黄金时间”一点点浪费,一点点拖延虚掷,直到再也无可指望的时候!
说起来,当今科技如此之发达,以至于成为人们时不时流露的炫耀话题。世界已经被互联网链接成了一个村庄。村这头发生的事,村那头眨眼功夫就知晓了。赵姑娘遇险发出的信息,很快被着急的亲友们转达给相关的机构,祈盼得到及时的救援。
然而科技的先进发达,当遇到人心的冷漠和机械时,怎么样?还会焕发出热力和效率吗?从滴滴平台和当地公安的反应看,这一判断“是”与“否”的选择题答案,其结果是让人不敢直视的——“否”!
案情发生后,赵姑娘的亲友们马上报案,然而不可思议的难题出现了,公安回复:没有车牌号和司机电话不予立案。似乎凶杀案的成立与否首先取决于嫌疑人的身份(或车牌)和联系方式的有无,好像嫌疑人如果狡猾狡猾地故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和联系方式,就算不得是作案一般(然而,人人都知道,隐瞒个人资料恰恰是犯罪分子想方设法玩弄的花招),公安的这个逻辑太幽默了,比黑色幽默还让人无话可说啊。
这么紧急的生死大案却出人意料地立不了案,赵姑娘亲友的那个急、那个喊天喊地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自然急不可耐地想到滴滴车平台,平台处,载着赵姑娘那辆车的司机资料一应俱全,姓名、车牌、联系电话全都有。只要平台快速提供给他们,就可以满足要求,在当地公安立案了,公安也就可以按部就班地采取措施,拯救他们的亲人了。
无疑的,这时的滴滴车平台仿佛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抓住救命了。然而亲人们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滴滴车平台这根救命稻草,虽然情况紧急、命在顷刻之间,也不是想抓就能抓得住的,平台须得如官老爷一般、翘着二郎腿,摇头晃脑地走完一定的程序,才能提供信息。你急着救命,他慢悠悠地要照章办事,你急他不急。怎么办!
到底规章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还是人是为规章制度服务的,这是个问题。全看你把什么放在首要的位置了。但人心深处的良知告诉我们规章制度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权利,安全,生命服务的。
就这样,规章制度成了一条绳子,捆住了救人生命的手脚,也冰冷了人的心,还成为了人心冷漠的最佳借口。呵呵,想起一句话,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原本以为可以抓到的救命稻草,竟这样从赵姑娘手中滑落了。
在科技似乎无所不能的今天,却有一个看似简单、仿佛不值一提的老问题困扰着人心,甚至成为一个“死结”,捆住权力者的手脚,迷乱执行者的心思,置赵姑娘,置大众于困境,甚至于绝境。
公安立案需要嫌疑人的车牌和联系电话,滴滴平台需要公安出面才愿意提供嫌疑人的车牌和联系号码。呜呼!这是一个“死结”,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救火者坚持要先搞清楚谁放的火才肯去灭火,否则免谈。于是,人心的冷漠、推诿,缺乏爱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躲在照章办事的理由后面,制造了多少本不该有的“死结”呢。试想想,如果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当听说她的孩子遭遇危险时,她会慢条斯理地先问是谁威胁到她的孩子了吗?她要说的话一定是:在哪里?赶快去帮他!
这样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几年前,一名姓胡的女子要把户口迁到成都结婚,这本是一桩举手之劳的事,但两地相关部门的人,一方非得要女子先提供单身证明才给她办理户口迁移,而另一方却坚持要有户口才能提供单身证明。结果该女子在两地间来来回回竟然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弄到身心俱疲的地步。这也是一桩几乎被人为陷入“死结”的事情。当规章制度被高举在生命和尊严之上、缺少爱的元素的时候,这一类的事情,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一定不会少见。
所以,圣经罗马书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201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