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一课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以“家人的爱”为主题展开的四篇课文,这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望着明月想起自己亲人、朋友的一首思乡诗;第二篇课文《夜色》是胆小、害怕的我在家人的帮助下,成为了一位勇敢的小朋友;第三篇课文则是感受外婆带给我们暖暖的爱意。《端午粽》这一篇课文我紧切住“爱”这个字,开始了我的教学。当然,语文教学要实现双线组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且我始终认为,语文课一定是源于生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没有大量的阅读,只依托一本教材,没有课外知识的链接,学好语文无从谈起。
于是,在孩子们课前预习问题的提问中,我们开始了教学。1、“老师,你说这一篇课文是外婆对我的爱,为什么外婆还要把粽子分给邻居?”2、“老师,屈原是谁啊,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呢?”3、“老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4、“端午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些问题好像在课文中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记得去年带一年级时,给孩子们上的这一课,只是我简单的给孩子们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今年,学校有了配套的“语文主题丛书”,我便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和孩子们翻开“语文主题丛书”一起开始了“端午节思屈原”的朗读,在阅读之时,我们分开自然段,每一自然段读完了之后,我便会在带着问题提问,让孩子们抓住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且训练孩子们对文章的信息提取和对信息的整合,提升语文素养能力,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在丛书的这一篇课文里,孩子们知道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有一位体恤百姓辛苦的官员屈原,在5月5日这一天里,由于受奸臣的嫉妒,不被楚王认可,同时楚王听信奸臣的话语,楚国被秦国占领了,屈原很痛心,投进了汨罗江,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快速划着龙舟,赶走鱼虾,同时,百姓们将粽子投入江中,为了保护屈原完整的尸体。于是,我们的第2、3、4问题,就这样就解决了。最重要的是,通过课上丛书的链接,孩子们对主题丛书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了,而且,已经不在害怕对长篇文章的阅读了,对丛书和课外书籍阅读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并且,自己愿意主动去寻找其他书籍来了解“端午节”的节日故事和传统习俗。抓住契机,我们回入课本,想着屈原的爱国,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一起带着对屈原的纪念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端午粽》第三自然段,我们讲到了粽子的种类,孩子们毕竟还是不了解,说不出来粽子的种类,于是,我们又走进丛书“端午节的粽子”知道了粽子原名“角黍”,粽子品种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南北风味,豆沙、枣泥、咸肉、火腿等是江南等地最富盛名;北方以江米小枣粽为主。丛书最后还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孩子们读完以后,大声嚷嚷说:“老师,我回家也想包粽子,吃粽子”。于是,我们班便又开始了亲子包粽子活动。这可把家长们忙活了,有的专门把妈妈的妈妈请来帮忙教包粽子,有的专门请了一个师父教自己和孩子包粽子,这个活动可真是搞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做粽子的模样真是可爱至极,像极了小厨师。我们准备把大家亲手包的粽子拿来学校和同学互换,品尝一番呢!
最后,我告诉孩子们,端午节时期,刚好是高温多雨的时节,这样的气候最适合庄稼生长,庄稼长得快,也是毒舌毒虫经常出来活动的时节,最早的端午节习俗,都与“保护身体、驱除毒虫”有关。不信,大家可以放学后回家阅读“节日故事书”,在了解其他端午节习俗。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时,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观点,我们不能只从课本上、课堂上学知识,而应该从生活中、社会中广泛的学习知识。这次疫情线上教学,也让我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从生活中教学,会让孩子们有更多学习兴趣,更愿意主动去学。同时,我也做到了课堂的阅读,落实了主题丛书的教学,没有纠缠在一本无聊的教材之中,做到把教材当例子,自己的职业幸福指数也是飙升,我想,我的方向是对的,我正昂首阔步走在语文教学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