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好吗?能让我记录下面这么多感想,自然是好的。可是,文学翻译这活真的不好干。如果把原作者比喻成优秀的裁缝师傅的话,翻译家就是要把原作者缝制的一件漂亮衣服修改成适合另一个体型完全不同的人穿的衣服,他必须和原作者一样懂得缝制衣服的技术,还要同时熟悉衣服原主人和现主人的身材、气质,这样才能将这件衣服改得布料够用,又依然漂亮、合体。《当下的力量》是件没有按我的身材修改的衣服,穿得我不是太舒服,但我总算按照书中的理论,用“臣服”的心态把它穿到了身上,并体会了一些它带给我的温暖。
“臣服的意义”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这章中有段话:
“ 听任事态发展不是臣服。你不需要接受不开心的生活情景,也不需要欺骗你自己说:‘陷入泥沼中没什么不好的。’不,你完全认识到你应该从泥沼中脱身而出,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而不给它贴心理标签。这就是说对当下没有批判,也就没有抗拒,没有消极情感。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泥沼中摆脱出来。这种行动叫积极的行动,它比产生于愤怒、绝望或挫折的消极行为更具威力。”
我认为这段话是这一章,也是这本书的精髓,那就先让我用我的语言来阐述一下这段话,看看我这个翻译为您修改的衣服让您穿得是否舒服。(我认为写读后感也是一种翻译。朗读也是。)
人生在世,追求肉体和心灵的舒适是一种本能。这本书写出来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摆脱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追求心灵的舒适。作者认为,臣服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但臣服不是听之任之,勉强自己接受不愉快的现实。我就拿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来举例吧。这本书前面几章特别啰嗦,翻来覆去就是让你“放下思维,接受当下,无论当下是个什么心理状态,不要去思考,只要去感受,并观察你的感受”。这种啰嗦,让我生出了很多厌烦的情绪。我在心里埋怨曹扬:推荐的什么书呀?熬的什么鸡汤呀?中的什么邪呀?还让不让我活啊?
可是,埋怨是一种抗拒,是不愉快不舒服的,我是个享乐主义者,我不要不愉快的感受持续下去,我就想:这本书要不要看完它呢?我可以给它贴个标签:枯涩难懂,然后扔到一边,坚决不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我又是个天生好奇心比较强烈的人,不把它看到最后就无法知道它到底啰嗦个什么鬼,所以我决定还是把它看到底。那看睡着了什么办?正好当安眠药,睡够了再看。看不下去怎么办?不是有大家读的音频吗?边听边看。不能每个字每句话都看进心里更不能理解每一句话怎么办?看到哪里是哪里,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就这样,我以臣服的心态,接受了这个啰嗦鬼,稀里糊涂地也就听完、看完了这本书。到第八章的时候,我感觉这本书还是有点味的,能够认同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继续举点例子:
《当下的力量》第九章有段话:
“你有非常积极和具有创造力的时候,但同样也会有万事不顺的时候。一个周期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年之久。在这些大循环内包含有大周期和小周期,许多疾病正是由于反抗低能量周期而产生的,然而低能量周期对于重建来说极为关键。”
第八章第6节“为什么女人更容易开悟”中作者又说:
“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许多女人会在经期完全进入意识状态。”
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女人的经期能够帮助女人开悟。(开悟就是达到心灵的安宁状态)
女人的月经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女人在月经期间,身体多少会感受一些不适,轻的,心烦意躁,腰酸背痛;重的,头晕目眩,腹痛难忍。但是,有哪个女人会在正常的经期觉得末日来临,企盼早点绝经的呢?痛经严重到需要治疗的除外,一般女人在经期总能想到:这种不适和沮丧感很快会过去的,过几天我就又能生龙活虎了。尤其是绝经期将至的女人,经期的到来可能还会有一种自豪与庆幸,说明自己还没老嘛。这种心情,如果能触类旁通地运用到其它事件上,那女人确实会更容易开悟。
我年轻时特别晕车,现在交通工具先进了才好一点。在我二十岁左右,我是汽车、轮船、火车什么都晕,但那时我还必须带着妹妹在寒暑假时去和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团聚,坐车对我来说真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很难受的时候,我就想: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这会我坐在车上头晕、恶心熬时间,在不久的将来,我还是这样坐着,却是在回去的路上呢!而生活中的一切,不都在正要过去的状态中吗?眼下的难受,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未来,还可能重复经历难受,但是,一切都会成为过去。难受的时候,尽量睡觉吧,下一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么想着,虽然晕车还是晕车,但时间似乎过得更快了,心情也不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难受了。
刚刚提到的那两段内容,让我想起了我的晕车体验,我想,如果把这种思路放到生、老、病、死上,那不就像书上说的开悟了吗?身体病了,会有好起来的一天;得了绝症,反正死是周期中必经的一个点。没有生就没有死,同样,没有死也没有生。(人若只生不死,地球如何安顿?)这样一想,死亡又有什么可怕?既然生病、死亡,包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倒霉事都会成为过去,都不可怕,那就满怀喜乐和感恩地享受当下能享受的一切呗。
是的,享受能享受的一切,包括一顿佳肴的美味、一场电影的情感释放、一件漂亮衣服的赏心悦目、一段美好爱情的甜蜜感觉……可是,如果遭遇重大财产损失、亲人亡故等事,难道这种事情也能用来享受?当然不,书上也提到了这点,人有七情六欲,该悲就悲,当哭就哭,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但是,开悟的人不会影响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喜悦。
第九章有这么一句话:
“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
这句话让我想到:快乐和喜悦是同义词,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快乐是外部条件给予的,比如发了财时,升了职时,被人夸奖时,这时的心情是快乐的,就像小鸟愉快地歌唱,但是外部条件一旦改变,小鸟就会受到打扰,歌声将戞然而止。而喜悦却是由内而发的,就像一朵花在静悄悄地绽放,那是一种宁静的不受干扰的美。所以,一个开悟了的人,任何打击都不会让他崩溃和绝望。
说到这里,我想起第九章的另一段话:
只有当你有本体意识时,真正的关系才会出现……当你遇到某人在遭受痛苦或做出无意识的行为时,你能借由保持临在、与本体联结而看穿他们的形式,去感受他人本体光彩的纯真。
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当某人为某事悲哀,看上去很痛苦时,如果你是已开悟的人,你能区分出他已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还是外表痛苦内心依然宁静。而一个用“臣服”、“关注当下”之类的话来开导别人的人,却可能是误读了本书,其实并未开悟的,因为他无法区分别人的痛苦是就某事作出的七情六欲之正常反应还是整个人已全面崩溃。
误以为自己已开悟,然后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开导别人,其实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请看本书第八章中的这段话:
“但是请注意,那些迟钝的、冷漠的、无同情心的,没有感情的人可能会努力让别人相信他们已经开悟了,或者他们至少会说他们没有错,是他们伴侣的错”。
再看本书第十章中的这段话:
“放弃反应不是指仅口头上说‘好,你是对的’,脸上却写着‘我才不屑于你这种幼稚的无意识之举’。这种口是心非的反应,只是把抗拒放置在另一个层面,小我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占绝对优势。”
看看,这种自以为是的开悟是多么伤害他人!不仅仅是伴侣之间,包括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体贴、真诚、同情都是善良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有利的。因为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你真诚对待他人,他人才会用真诚反馈你。一个已开悟的人,他的内心有一朵盛开的心花,他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喜乐和宁静是能感染他人的香水,他的一个眼神,一句安慰,一个抚摸,一定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而冷漠和拒绝回应只能令人伤心或暴跳如雷,它肯定不是开悟的象征。放弃反应指的是放弃自己对某种不愉快的感受用思维作出认同,而不是放弃对别人作回应。路上遇到一条恶狗要咬你,你当然要退避三舍免惹麻烦,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你口是心非地说“好,好”,内心嗤之以鼻,或者和你意见相左时,你不正面积极地协商、解决问题,而是装糊涂,顾左右而言他,那都是一种无礼、漠然、缺少感情的体现,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开悟了的人。
在开始阅读本书前,我就指出,这本书,如果吸收有误,利用不当,它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当对它报以警惕。读完这本书,我的这个观点依然不变,同时,也重复我在阅读之前发表的另一个观点:情欲(尤其是愤怒、焦虑、悲哀、恐惧这样的情绪)和心灵的安宁与满足并不矛盾,因为,情绪涉及对一件事的态度,比如当你看到恶人行凶弱者受歁正义缺席公正无望时,你恐惧不恐惧?焦虑不焦虑?愤怒不愤怒?悲哀不悲哀?但心灵的安宁与满足,关乎的却是一个人的信仰。如果深信生命来自并将回归至爱之源,深信人生是一场场循环且无止境的旅行,深信每一世的学习都可以累积,那么面对死亡和一切困难时,你虽然在每一件具体的事上会表现出相应的情感,内心却仍将充满希望和喜悦。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要开悟,谈何容易!本书作者也认为,开悟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事,得慢慢来。我不是一个已完全开悟的人,未来的日子中,需要我去学习和感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这篇读后感,我仍然无法说清怎么才能开悟,什么样的心境才算是开悟,但是,我自认为,对于有些状况属于未开悟,我是了解了。
我深信:开悟不是向世界妥协。尤其是那种弱肉强食、令人压抑的世界,向它妥协绝不是开悟,不然本书就成了奴化教材。我甚至相信,如果境遇特殊,一个开悟了的人同样也可以作出自杀的选择。比如傅雷夫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可以带着盛开的心花走向上帝的怀抱。又比如,泰坦尼克号上那些从容赴死的绅士们,若非已开悟,怕也作不出那样的义举、壮举。由此,我坚信:一个开悟了的人,绝不是一个没有棱角的人,而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可能锋芒毕露,但他做事的动机,追求的结果,一定都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