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高中的时候就有老师推荐了,只是高中的时候压力比较大也没时间回家,久而久之也就忘记了。最近,徐老师再一次推荐(最近看到电影都是徐老师推荐的,不要问徐老师是谁,她是我的高英老师,一个非常有气质有能力的Lady)。
我原以为瑞恩之所以要被拯救是因为他被俘虏了,或者是因为从事某项秘密工作被抓,没想到是因为他三个兄弟都战死上级要求找到他把他带回家见他母亲。开头半个多小时看着战争的残酷,真的让我甚是恶心,尸体或是身体四分五裂,内脏四处散落,可以说是尸体遍布海滩。
这句话特别的揪心,辛辛苦苦把四个孩子拉扯大,一场战争三个孩子说没就没了,当然影片中的母亲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个人意见当她得知三个孩子的死讯时并没有给我那种绝望之感。
看完整部电影我非常地同意豆瓣上所说的这部电影所拯救的不只是瑞恩,得知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真的震惊了我。
开场的近半个分钟二战场景、几乎还原了真实的二战....在船上的时候,军官告诉士兵们该怎么做,士兵们亲吻十字架一打开船门,子弹扫射而来,犹如人间地狱,毫不做作的还原了二战的惨象。
拿着自己断了的手,捂着自己肠子已经出来的肚子,拿下头盔还在为刚才头盔救下自己一命而不可思议的时候,又一枪补上...这里,是二战。如果说这是对你视觉的震撼,那一头一尾,用无声的晃镜头配合米勒的第一视角观察战争,那是对你心灵的震撼。
二战的枪声、坦克的轰鸣声、嘶吼声是背景音乐,配合着那些、真实的镜头,一起触动着你的心灵,而这些,只是对他表达主题的一个铺垫。
斯皮尔伯格要表达的主题很多,譬如 亲情、友情、人性。
开场的时候,一个士兵被炸破肚子肠子露了出来喊着:妈妈、妈妈。医生死的时候喊着:妈妈、妈妈。美国为了照顾那位死了三个儿子的母亲,出动救援队去寻找他最后一个儿子大兵瑞恩。
当阻击手在钟楼上看到坦克的炮向自己打来,他朝旁边的战友吼道:帕克!卧倒!米勒在医生死后、一个人坐在石头上哭。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值得吗?
“他有妈妈?我也有,你有吗?你有吗?哈哈,我猜你没有。”一方面美国政府考虑到这位母亲的悲惨而做出的决定是有人性的,一方面,牺牲八个人的性命安全去救一个人有人性吗?一方面,希特勒发动二战是没人性的,一方面美国士兵面对投降的德国人枪杀后开玩笑到:“他在说:我刚上完厕所洗完手了”有人性吗?一方面美国士兵放走那个德国人(直接或者间接杀掉医生的)有人性,一方面那个德国人最后又参加德军去杀他们有人性吗?(这句话终于让我明白了那个德国士兵杀死两名敌人之后为什么放走了厄本。)厄本,这个最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褒贬不依,有人说他弱懦、胆小。导演加入这个角色的目的是和米勒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战场上既有英雄也有狗熊的情感。作为一个翻译官,拿着笔的翻译官,最后在战场上背着弹药在枪林弹雨间穿梭他可能参军还没有一个月。他尿裤子,他因为害怕让两个战友送命,可是,我们谁都不能说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能比他做的更好。当你看到战争的残酷,在子弹间穿梭,和死亡如此接近,看到一些惨不忍睹的画面。
米勒说他曾经是个老师,别人看到他都说这很明显,可是现在却是一个铁血的军人。说起他以前的事,别人不相信,是战争让一个老师变成一个战争英雄。而厄本恰恰反映了这个过程。米勒最后倒坐在桥边用小手枪无力的对坦克开枪,最后救援飞机赶到炸毁了坦克,这代表这希望不灭,而米勒最后的眼神也代表这希望的不灭,那眼色叫人一辈子不会忘记。“你每杀一个敌人,你就离家更远了”因为从诺曼底杀到柏林,是一条漫长的路。敌人人数众多,兴许哪天,远到永远无法回来。
而另一希望就是瑞恩。“别辜负了大家、好好活下去...”米勒死前说。瑞恩值得被救!值得八个人去救!当他可以选择回国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这和前面的假瑞恩形成了对比。他生命的继续,也代表着美国希望的不灭。
再是医生。片头二十分钟的激战里他刚把一个伤员包扎好又一颗子弹打穿了这伤员的头部,他说“为什么不给我个机会救他?”他在那个救小女孩的场景里,卡帕左被狙击手打杀倒在雨中,医生想冲上去看伤势,最后帮他拿家书..帮他盖上一张毯子在战友们把伞兵们的姓名牌当扑克玩的时候,他冲过去收起来,最后自己治疗自己无效死去。“给我吗啡!我不想死..妈妈、妈妈...”
影片二战场面给人以震撼,而其深刻内涵也引人深思。导演通过战争刻画表现挖掘出的人性进一步探讨了战争、和平、人性、人权,也触碰了犹太这一话题。I like it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