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翻译家。但在我的心里,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体贴懂事的女儿、温柔深情的妻子、慈爱亲切的母亲;更是一个英雄、一名斗士,她以一名女性的恬淡平和、幽默豁达、真挚深情来化解人生的苦难。读她的文章,总能在莫测的人生中生出对未来的希望,读杨绛,让人心静如水,也让人奋发向上。
《我们仨》中让我记忆犹深的是沙滩上这些美丽的石子,记录了“我们仨”悠长缠绵的深情。“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之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在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平凡而美丽的石子,它们或充满了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或是爱情的甜蜜和忧愁,或是对人生学业追求的喜乐,或是一个家庭孕育抚养孩子成长的点滴辛酸和幸福。
读书时,我喜欢三言两语记下生活学习中的点滴感受,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这样的习惯伴我走过了我的学生时期,让我的心灵有所依托。就是在工作的最初几年,我还保持了这样的习惯,有时也会在朋友、爸爸妈妈面前读读自己的日记,感觉像在释放自己的心情,又像是让别人分享我的快乐。日记本有厚厚的一叠,可惜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我至今还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了,我的学生时代这些青涩而纯真的石子就在我的懵懵懂懂中丢失了。
我们的青春在一个没有QQ、没有电邮、没有微信的时代度过,曾经在那些年轻的日子里写下过许多和青春有关的书信,不知不觉,当我逃离我的青春,伴随着青春印记的这些小石子不知不觉中又丢失了。跳跃的青春像是一匹快乐奔腾的小马驹,横冲直撞,大大咧咧,从不回头的奔向前方。
孩子出生的时刻,我们的心喜悦着,当成长记录册中孩子留下了来到人间的第一个足迹,我暗暗告诉自己,我要竭尽一个母亲的爱,为孩子记下成长的点点滴滴。回头一看,这些石子中竟是照片多过于文字的,好像跟我的本意并不十分吻合。愧疚中我窥见了一个母亲的惰性,那些美丽的石子闪耀着洁白的光泽,因为我的惰性,而少了完整,留下了些许遗憾。
有一天,我突然读到了杨绛的《我们仨》,读了《干校六记》,读了《将饮茶》,也读了小说《洗澡》,我就那么一气不歇读下来。在那年冬季的夜晚,我有幸和这些温暖和鼓励人的文字相遇相伴,我被这些琐琐碎碎的石子深深地感动,人生原来可以这样的深情和细腻,也可以这样的豁达和奔放。
我看到了她为了钱钟书的事业宁做“灶下婢”的牺牲,看到十七年风雨和晚年生活杨绛夫妇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深情,看到了十七年中杨绛是如何“以自己的恬淡幽默来化解人生中的风雨,用含泪的微笑来回首。“
“批斗台上学马睡眠”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幕,读《干校六记》,不能不震撼一个温情的女性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的坚韧;“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是杨绛用自己苦难中善良和豁达的慧心让她一次次感受到“披着狼皮的羊”的温暖,一次次看到每一朵乌云边上闪着灿烂的金边;也感动于姚宓动情地一霎“我就做你的方芳。”尽管他们不能并肩永远走在一起,可是杨绛让他们的心灵相通了!
记忆中一颗最闪亮的石子是杨绛真正作了一回主角,是十七年风雨中精彩的表演。
“聪明的夫妇彼此总留些空隙,以便划清界限,免得互相牵累。我却一口担保,钱钟书的事我都知道。当时群情激愤——包括我自己。有人递来一面铜锣和一个槌子,命我打锣。我正是火气冲天,没个发泄处;当下接过铜锣和槌子,下死劲大敲几下,聊以歇怒。这下可翻了天了。台下闹成一片,要驱我到学部大院去游街。……”
我不能想象一个恬静温和的知识女性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挂着被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带着高帽,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此后,还能用幽默的笔调描写这段辛酸而屈辱的记忆。杨绛的精彩表演也因此使一些革命群众不再强逼她承认默存那桩“莫须有”的罪名。在我想来,这是杨绛人生中一颗及其闪亮的石子,她的人格,对钱钟书的信任和爱护闪耀其中。
看过一部电影《芬妮的微笑》,讲述了一位奥地利姑娘芬妮离开她的家乡、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兄弟姐妹,只身来到中国,只为追随她心爱的中国男人马云龙,他们一起度过了45年相亲相爱的岁月,一起享受着爱情的喜悦和幸福,一起挡住了种种生活的艰难困苦。马云龙去世了,芬妮一个人在中国生活了10几年,在她的不断回忆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年近80的芬妮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悲伤,曾经有过的美好岁月让她在一个人的日子里不觉得孤单,过得充实而幸福。
影片是取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在爱人的墓前说:我本来以为叶落归根,我的根在故乡,可我现在也发觉我的根是可以改变的,它就在这里。她摩挲着马云龙的坟头,就好像他活着一般。我看到芬妮满足而无憾的在中国度过一生。
我相信这世上有一种真正的爱情,可以给人力量,战胜困难,战胜孤独,热爱生活。我相信马云龙离开了,可是他们生活经历欢快和苦难的点点滴滴就如同沙滩上深情的石子,潮退潮落间越发的美丽,他的灵魂永远和芬妮相依相伴。电影可以有夸张,但这部电影留给我的都是真实,让我相信!让我不得不相信,爱可以深植于人的心灵,可以穿越天上人间,给人以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没有了所爱的人的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亲人的爱深植于杨绛的心灵中,她写下了《我们仨》,等于又把这些琐琐碎碎的小石子重新温习一遍,温习的过程中,我相信,甜美是多于酸苦的。
杨绛的一生,是用她的爱和豁达写出的最恬淡又最深情的散文。
钱钟书风趣地拒绝一位迷上《围城》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看了杨绛的文章后,不禁莞尔,杨绛《读书苦乐》说:“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在没有星星的冬夜,读杨绛,倍感温暖和深情。 在每一次人生的严寒中,总要读一读那些温暖的文字。
于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欣欣然采撷一些细小而美丽的石子,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