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回大地,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树林中、田野里、河边、湖畔、山村,处处春光明媚。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的芳踪,让我们融入自然,看蓝天白云,听燕子呢喃,闻各种花香,採青艾挖春笋,沐浴在春光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这是一组由汉陶与汉玉组成的“踏青家庭”。踏青亦叫探春、踏春,这种节气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形成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以迎村东郊。”先秦时,齐囯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深深影响着后世,千万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固定的迎接春天的活动。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这不,图中的农夫正与孩子赶着家里猪与狗,乐陶陶地加入了踏春的队伍。
走在“队伍”前面和右边的是一只陶猪和玉猪。有猪方为家,猪在中国家庭有着重要的地位,甲骨文中的家字最早就是房屋里面有一头猪,在中国远古农耕时代,家家养猪,无猪不成家。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目前发现最早的家猪骨骸是在河南舜阳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目前发现陶猪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
这只汉玉猪由地方玉雕刻而成,长28.5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猪作俯卧状,通体滚圆,腹部平齐,长柱体。眼、耳、肘、足、尾均用阴刻细线条表现。猪首形象刻划逼真,吻部前伸上噘,圆鼻孔,大眼睛,长耳朵紧贴背上,臀部浑圆,猪身光滑简洁。肥胖的体态、静卧的悠闲、憨厚的品性被治玉工匠大师巧妙地用"汉八刀”工艺技法剖画了出来。“汉八刀”是中国古代雕刻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变纤巧繁细的作风,用简洁的线条,抽象地表现其形态特征,寥寥几刀,注入饱满的生命力,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雕刻技法虽然简练,但后来历代玉雕工匠却很难模仿其神韵。
踏春队伍左侧除了领队的陶猪,走在中间的是两只健壮英气的陶狗和秀韵可爱的乡村陶女孩,肩负保家重任的陶父亲走在队伍的最后。
这两只行走中的陶狗颈部微微前伸,眼睛盯着前方地面,耳朵搭在头部,尾巴向上反紧贴于臀部,健壮的四肢稳稳有力地支撑着肥壮的身体,为防止狗见陌生人叫闹或咬人,细心的主人特地在它们的嘴巴上套上了口套。陶狗整体造型富有活力而不显张扬,对狗特有憨态神情的把握准确到位,塑造活灵活现,且手法简练与干脆,令人为其叹服。
看着陶女孩和陶父亲,不禁想到的去陕西看到秦兵马俑坑,那是一个恢弘壮观的地下王国。秦兵马俑都是按实物一比一制作。眼前这对“父女”陶小巧朴拙、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这个彩色陶女孩身体微胖,双手合抱,可爱而不失端庄走在春天的乡野上,她身上的色彩已随历史的风消褪。走在最后的是慈祥和蔼的的父亲,他高瘦长脸大耳,亦合抱双手,笑眯眯地看着他的猪、狗、孩子前行。制陶大师只用简洁的斜线、直线刻画出他的眼睛、眉毛、嘴巴、衣领、衣褶,呈现给我们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慈父。古代艺术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他们时代的生活定格,让我们寻味着他们时代的气息,感受着他们的感受。
岁岁春草生,踏青三四月。自小时起,春天的山村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台州四面环山,气候四季分明,一到春天处处青山绿水,宛如画中,江河湖水碧波荡漾,花香阵阵花潮涌动,微风佛过,沁人心脾……经过长长的寒冬,人们终于迎来了2020年的春天,这个春天,让我们倍感珍惜。一树一树花开,一朵一朵春来,当我们游春赏景时,要感恩大自然富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与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愿岁月静好,愿春景依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