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是出自余华老师的长篇小说《活着》。‘活着’一字正如余华老师所说:“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这本书通过第一视角‘我’采风时转述了一位老人徐福贵一生苦难和死亡的遭遇。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灵感来源于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有一位老黑奴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即便是死亡时他也会欣然接受,不抱怨世界的不公。
而余华的小说同样讲述着主人公徐福贵一生的不幸,年轻时家境可谓是家财万贯是个妥妥的地主阶层,因此浪荡的公子哥经常是吃喝嫖赌出入妓院便是家常便饭。败光了家产后父亲在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随后重病而死。庆幸的是自己有一个善良对家庭无私奉献的妻子家珍。起初是以一个软弱的人物形象出场的,在徐福贵陷好赌深渊之时会挺着孕肚跪求福贵及时止损。这里我看到了男权主义占领了家庭地位,女权意识的卑微。
好在徐福贵进城后被拉去做了俘虏,战场上经历了生死,当他再有一次生的机会时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女儿风霞因高烧成了哑巴,以为这已经很不幸了,不久后儿子有庆因为了救治县长妻子抽血过多而死,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官本位意识’阶级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惧怕。在得知儿子已经死了家珍的崩溃不已这一刻也是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初次登场的女权意识形成了对比。也寓意了女性对命运的不公的抗争精神。妻子得了软骨病没多久离开人间女儿嫁给了搬运工二喜本以为从此好日子即将到来 ,可知真正的的苦难才降临。早以习惯了苦难的风霞因生产大出血而身亡,产下一子名叫苦根,老实本分的二喜因工地事故而死亡,就连苦命的苦恨也被豆子活活撑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了一头老黄牛和福贵,福贵放走了老黄牛望着远方或许那一刻他才真的懂得了活着的真正意义吧。
该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就是‘苦难主题’。就像余华老师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面对苦难我们只有忍受和接受,而在苦难的背后便是‘荒诞’。苦难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和现实的真相,就如你永远也想象不到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因贫穷能做出多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了金钱可以做出多么可怕的事。这也是该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思想‘荒诞主题’。看似荒诞滑稽,可这是扼杀生命的罪恶。除此之外当我们面对苦难或不如意、失败时、不要深陷悲观之中,积极乐观与命运斗争,战胜命运的不公。展现出该有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不惧怕生死,不恐惧苦难,不陷入痛苦的深渊。而这部作品的终极意义就是让读者对生与死对苦难及对人生有新的思考和感悟,对人生充满希望和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同时从写作手法和结构角度看是以嵌套和绾合为主的方式完整的叙述了福贵的一生。这也是该部小说的独一无二之处。关于作品的影响自然是非常重大深远的,曾多次选入高中必读名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此后多次改编成影视剧和话剧。同时国内外一向好评扑面而来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所评价的:《活着》我将之解释为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故事”——即豪门落败的故事,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缘何催生出了丰富而近乎无限的意蕴,一个俗人的一生为什么如此令人感动,那就是缘于这个故事的形构,冥冥中与中国古代的那些因果轮回的故事有了完美的嵌合。前半生的罪恶要靠后半生的苦难去赎偿,这种俗故事中苦难所蕴含的哲学意味,被余华巧妙地利用并且放大到了极致。中国人民的骨子里生来就有着不服输肯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和传承下来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灵魂和根基,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持奋斗的源动力,是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
最后,明知苦难是不值得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理解苦难,接受苦难,因为苦难是未知是有限的,可我们的潜能是无限的无穷的,挑战苦难,战胜苦难,便会强大而有力量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