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非常喜欢《西部世界》这部美剧,杀戮、贪婪、欲望、爱情、仇恨、母爱、自由……这些最真实的、最强烈的情绪与追求都汇集在这部剧里,让观众大呼过瘾。
然而,在这些热烈的情感背后,在那些漂亮的皮囊背后,竟然是数以万计的机器人。
表象是真实的情感、美丽的外表,本质是一堆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表象和本质,大相径庭。
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能破除事物表面的迷惑,直击本质,那将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李善友老师讲的“第一性原理”讲的也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背后的支配理念,而不是现象层面流变的物质。
找到了第一性原理,就找到了支配事物运动的发动机,第一性原理是自变量,其他是因变量。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直达事物本质呢?
答案是:用剥洋葱思维模型将事物层层解构。
具体方法就是:持续追问“为什么”,去找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事情的“源代码”,可以对此进行干预,从而让外部表象更倾向于我们期待的结果。
如何追问?我们来举个栗子。
在16世纪,全世界的人都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理论深信不疑。
当时,只有伽利略对权威提出质疑,他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追问(开始剥洋葱):
假如一块大石头5公斤下降速度为5,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1公斤小石头的下降速度就为1,如果把两块石头绑在一起,速度慢的小石头会影响速度快的大石头,他们的速度会在5以下。
但,一块6公斤的石头下降速度不是6么?
你瞧,伽利略仅仅向内追问了一层,就让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自相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追问,才有了后来的“比萨斜塔实验”。
你也许会说,科学是建立在理性的、客观的实验数据基础之上的,当然可以用剥洋葱法层层解构,去一层层地追问。那对于我们复发多变的生活呢?是不是也可以“剥洋葱”呢?
那就再吃一颗栗子。
问:爱上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原问题)
答:TA让你怦然心动。
问:那什么是怦然心动?(第一层追问)
答:就是你心跳加速,浑身冒汗。
问:为什么会心跳加速?(第二层追问)
答:因为你的肾上腺素短时间内大量分泌。
仅仅追问两层,你就可以指导实践了,可以“干预”爱情了。
你跟意中人约会时应该如何让TA爱上你?
应该喝咖啡/玩过山车/走玻璃栈道……
因为这些事会刺激TA的肾上腺素分泌,而激素会让TA心跳加速,手心微汗,然后TA感觉自己怦然心动了,而TA会认为怦然心动是因为跟你在一起。
而实际上,让TA怦然心动的不是你,只是激素而已。
当然,这种现象是由于“错误归因”导致的,我只是从一个侧面来了解释剥洋葱解构在日常生活场景的应用。
写在最后
解构的萌芽在我们我们小时候就被提及过,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虽然异常简单,但这就是解构的本质和意义所在:
通过追问事物背后的原因去洞察、分析、判断,甚至去干预,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人云亦云。
我是本文作者凡铭,我对个体的进化非常着迷,一直在收集“超级个体”的成功之法,希望这些思维模型和方法论也会给你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