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里仁篇第六章】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恶,是厌恶、讨厌的意思。厌恶不“仁”的人,他做出“仁”的行为,是为了使那些不“仁”的东西不加在自己的身上。换言之,那些厌恶不“仁”的人,是想远离那些不“仁”的东西,洁身自好,保持自己身心的纯净。

那么,厌恶不“仁”的人和爱好“仁”的人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爱好“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现今世上若有)爱好“仁”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那些厌恶不“仁”的人,能保持洁身自好,其实也是蛮好的,也算是一种行“仁”的行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孔子讲这话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孔子生在春秋末期的战乱时代,诸侯争霸,殃及无辜百姓。不“仁”的行为和事情实在太多了!在那样一个时代,若能洁身自好,不助纣为虐,其实也是大功一件,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惜,孔子说他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也就是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孔子连一个洁身自好、不助纣为虐的人都找不到。这实际上体现了孔子对混乱时代的无声控诉!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对社会失望,他还是想改变社会!还是想用他的“仁“学挽救社会!他对“恶不仁者”(洁身自好,让自己远离不“仁”行为的人)提出了希望,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即,那些洁身自好的人,(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地让社会中那些不“仁”的行为远离自己,天长日久,心灵得到了净化,)突然有一天就悟了,愿意把自己的专注力集中在“仁”上,由“恶不仁者”向“好仁者”靠近。我想这是孔子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来推崇他的“仁”学,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又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说他并没有见过学习“仁”学还担心自己专注力(或力量)不足的人,大概是有,但是他从来没见到过。“学习'仁'学还担心自己专注力(或力量)不足的人”可以理解为由“恶不仁者”发展、提升而来的“好仁者”。简言之,就是孔子说他从未见过“好仁者”。

归根结底,本章体现了孔子对混乱时代的一种控诉!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学习方法。即,学习不要怕难,一步一步来,从最基础的开始。比如说,学“仁”,可以先做一个“恶不仁者”,洁身自好,营造好自己的学“仁”环境。紧接着,由“恶不仁者”为起点,一步一步,逐渐向“好仁者”靠拢。

即可以总结说,“恶不仁者”是“好仁者”的前提。“好仁者”是学“仁”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恶不仁者”的方向和结果。换言之,厌恶不“仁”的人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应该是让自己成为爱好“仁”的人!这符合孔子的授课实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