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周易之前,一直对周易都抱有一种玄幻的眼光,觉得周易必定是一部神奇的书,,听到对周易的评论,大多是两种声音,,
一是哲学思想,,,一是占卜预言。。。由于知识储备太少,文化素养太低,总是觉得周易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烟云缭绕,
那个时候也是青春年少,,热血激昂,,也和周围同学一样,热衷于看小说,,玄幻武侠类的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本
《阳神》,《东岛西城》。也是欲罢不能,
那时的玄幻小说,大多喜欢加入一些宗教的专业词汇,显得底蕴深厚
小说里面自然夸张神奇,
作为一个热衷于中华文艺复兴的热血少年,,也只能从小说里看一看传统文化
实在觉得自己可悲
高三买书比较多,当时特地叫学校门口卖书的夫妇帮我带一本周易
不看,怎么研究?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心里一颤,
就像大家小的时候看到一个与众不同,晶莹剔透,的弹子一样,如获重宝啊!!
当时就一直就没敢往下看,在桌子旁盯着封面足足看了一节晚自习。。回忆之前查阅的介绍周易的资料,,心里围绕着书的名字,想了很久,,周易为什么可以占卜预言? 周易为何叫周易? 周易到底是什么?
首先,,预言是不是可能的,,答案很明确,,1+1等于2,大家都不会有意见,当然我指的是,在我们所生存,所能看到的,这个空间里,1+1当然等于二,
因为大家就是这么定义的,比一个多一个,就是两个,,最朴素的叠加。对于我们生活需要那是够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1+1,给我们的直接感受,也是我们
自己定义的,那就是二,
那假如你现在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我不喜欢吃苹果,,但你知道,我不喜欢吃苹果,,而你有我喜欢吃的葡萄,,你就会预言,待会我会用苹果和你换葡
萄,,你就会知道,,待会你就会有两个苹果。。当然换不换是我的事,,但你今天发现自己没有葡萄了,,那你就知道,这次,你可能不会得到我的苹果。。。。
这其实就是一种预言。。
周易就有这样一种预言功能。因为他本身就是在说,你现在怎么样,环境怎么样,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情况会变好,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会对自己不利。。趋利避害,动物本能。
首先能写出周易这本书的人,,其胸怀广博,含纳宇宙,其思维缜密,
,就算放到现在,也一定是数学方面的绝世人才。
周易这两个字,算是对这本书的最好总结。当初看这两个字,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起名字的人也算是对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周易,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12个字,周能化易,易其不周。周流不殆!!!自然浮现一幅太极图。后面的书本内容,自然是把这个太极走一遍(这个由于本人见识有限,只知道一个太极图,自然就认为是这样的,实际有出入。)
周易把宇宙分为阴阳两部分,并据此将我们所可能出现的情况分为64类。包含了我们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然后以小见大,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从而达到对未来发展的宏观调控的效果。
所以说周易是社会哲学,也无可厚非。
记得当时对化学里,分子,原子的说法一直耿耿于怀。纠结在于分子是不是最小的粒子一说。这当然是个简单的问题。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其下还有原子,原子还可以在分。
但我觉得分子就是最小的粒子。原因是什么?看分子最早的定义,,古人把物质分无可分的最小粒子称之为分子,,从定义上看,说分子是最小粒子就很正确了。只不过发现分子的那个人误以为他发现的就是最小粒子,命名为分子。可见错误在他。好在当今化学体系下,没这么定义分子。。真理不曾改变,,我们看到的变化,是我们自己的定义
所以既然看周易,就必须用他的定义去看,,否则可能出入较大。里面最多的还是人情世故,自然、社会。
就像大家猜谜语,打哑谜,猜奥运金牌,猜这猜那,一样
不过你未必猜得准,他只猜能猜到的那部分,分析后面的情势变化,
周易64卦把我们居住的世界万象包含进来,按照事物发展方向趋势顺序等编排,形成一个类似矩阵的网格,就像一个包含所有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条件查阅。
其最宝贵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明自己现在的处境和状况,,当局者迷,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境地,这就很危险。所以周易首先告诉使用者,他的状况。查阅者从自己的处境出发,从客观的角度追究前因后果。
第二点就在于告诉人们这样的境况会有怎么样的变数,,不同的变数是怎么样造成的,,改变这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然越往后变数越多,越复杂,每种变化之后的境况又有差不多多的变数。这和蝴蝶效应不谋而合。重点当然就在于怎么去改变,不同的改变都要有不同的条件,,六十四卦,卦卦都能到达,既然有了目标,,剩
下的就是创造条件。这就是造势。势在必得,大势所趋,水往低处流,就是大自然的势。势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势能,气场。
有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比较好的趋利避害,就能改变命运。
以上就是我对周易的大致理解,里面的具体内容实在不是几页纸能说的完的,,推荐大家看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说的很好,很通俗,很有思想。
欢应大家指点,,,
后记:时隔若干年,回头看当时写的这篇文章,颇显幼稚,时也,运也,周易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其天道气数,人道伦理,地道时运,非古今圣贤不能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