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系列的课。从罗雯到亚茹,从苏岚到孙海晨,从宝山到静安。走进教室,走上三尺讲台的老师是那么美。她们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口若悬河或耐心引导,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发问都启迪着智慧。
罗雯善于梳理文本脉络,在《永远执着的美丽》《壶口瀑布》等文章的教授上给了我启示。
亚茹声音洪亮,90后的女孩儿说话中气很足,不管学生状态如何,她总是一副斗志昂扬的状态。课堂用语总是体现出刚毕业的研究生那般丰富。
苏岚是78年生的老师,比我大小几岁,但是好几年前就听过她的几次公开课。笑容可鞠的她总是给人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她的课也足见她研读文本的功底。
还有孙海晨等几个不同学校的年轻老师,清新脱俗、气质不凡,课亦如人,让人感受到后生可畏、后生可敬。
听课,听评课,跟蔡老师、安姐以及市、区教研员有了“亲密”接触。有幸跟蔡老师的接触多一些,对她的认识慢慢的丰满起来。
蔡老师今年已经退休,被一私立中学返聘,同时游走在新学校和各地区实践问题化的学校之间进行各种指导。每周三驱车跟她去新学校听课的路上,她总是不吝给我分享很多她过往上课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每每听她说课,都会激荡好一阵子。做老师做到如此地步,美哉。她说过去教过的各地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不时会打电话问候她。家长们对她很好,经常帮助她,还介绍学生给她教。其实是她在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如今这么一个爱教书,会教书的语文老师是多么的珍贵啊。
安姐是问题化学习方式的引路人、研发者。这个研究会改变我们身边、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革命,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听说早年安姐得过一场重病,康复后坚持致力于改变孩子们学习现状的研究,她的这一课题获得了全国的重量级的奖项。我一直心心念想起的新学校就是问题化实践的母体学校。经由它可能也能引发我的一次脱胎换骨。
区教研员莫老师是温婉、温暖而知性的人,第一次参加她的教研活动是08年,那个时候她当上教研员不久。从当初她在上面讲老师在下面讲到如今老师们积极参加教研,悉心听课积极发言可见这几年她在教研引领上的付出和成绩。
市教研员曹刚,一副饱读诗书、潜心研究、智慧风趣,颇有魅力和吸引力的高个儿男老师模样。每次听他评课和教研都非常受启发,那种信手拈来的看似随意却有深意的讲话总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可惜接触的时机不太多,受教有限。
我有一间教室,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我欣赏的老师们的那般模样。
35岁,按照一万小时天才理论,45岁,我不会是教研时只会低头做笔记而不敢迎面教研员点名目光的那个我。
(专业主义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感于华师大宝山实验听课前后的际遇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