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土地的流转,以及秸秆还田的农耕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品——“竹耙子”已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出门务工比较少,绝大多数农民都是靠种地和养殖为生,家家户户都种地、养鸡、养猪、养牲畜。
竹耙子就是用竹子做的耙子。竹耙子可以用来归拢或散开谷物,也可以搂柴草,是每户必不可少的一种农具。
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烦琐,需要好几道工序。首先要比较粗的竹子(毛竹)锯成长约60--70厘米(两节或三节)。
用竹刀(一种专门劈竹子的刀具)劈开,劈成宽约1厘米的竹条,把竹子里层再劈下(俗称“钶耙子”),留厚度0.3厘米左右带竹皮部分。
然后将竹条一端放到水中浸泡(一般3-5天),用火烤使之尖部弯曲、冷却后就会固定形成勾状(俗称“凹耙子”),有专门弯勾用的工具叫拐子。
在用竹条(竹蒾子)从底部一层一层编制(俗称“编耙子”)就好了。
此外,还有用竹子做的竹椅子、凳子、竹扁担。
还有,蒸馒头用的竹箅子。那时候的农村,做饭、蒸馍都用烧柴草的大锅,做的饭菜又快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