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了一些事儿,想通了一些事儿。
一位朋友的公司在大改组,股权、员工、业务全都大换血。公司才创立没几年,这样的大换血未必真的伤筋动骨。但他的思维方式却令我大吃一惊。
股权交易,定价再怎么低,起码也要按账上的资产算。资产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创业公司一般没什么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分三块:现金及等价物,应收账款,还有库存。按理说,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分家的时候拿不到股份未来的溢价也就算了,账上的流动资产总分得到吧。可这位朋友硬是按照低于流动资金的价格回收了股权。
我一开始大呼,原来这就是无商不奸啊。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这朋友的工商管理知识并不多,全是无师自通。对股权定价的算法,也完全凭借本能。更有趣的是,回购的对方竟然答应了!所以说,理论只是理论,实践才出真知。
于是我想到,身边还有这么一位实践高人 —— 我老婆。她在淘宝买了东西,要是过几天发现搞促销降价了,她能在几分钟内让客服同意退还差价。
这样的行为,以前在我这个理论派看来,是对商业诚信赤裸裸的蔑视。可现实是,他们都得到了实惠,对方也没有任何异议。
对此我想了很久,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理论知之甚少,行动皆出于本能。而他们本能上,都对利益看得很重要,算的更细,俗称“精明”。从日常的开销来看,他们又都很节省,心里无时无刻不有一本账,会在完成一次买卖后又去反复比较价格。结论是:他们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人格。这一点,在跟朋友聊天时也得到了印证 —— 他不论买房还是做生意,都极少贷款。
风险厌恶,把利益看得很重,在资本积累的初期是很重要的。就拿简单的商业谈判来说,其实谈判桌上哪有什么理论、规矩,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面对差不多级别的对手,你气势咄咄逼人,对方就会让步,最终你就得到了好处,对方也只有认了。
相比之下,我的性格就完全相反。理论派讲究诚信公平、以德服人,眼光放长远。可实际上呢,商场如战场,我这样的人在战场很难存活,结果就都去研究理论了。
看来我真的天生不是从商的料,还是读读书、考考试,抱抱别人的大腿好了。
另外,有这样的觉悟,也是源于最近一直在看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半个月看下来,里面常去的嘉宾都记熟了:梁文道、马家辉、徐子东、马未都、蒋方舟......这些都是现在很受欢迎的文人,之前我是一个都不认识的。
然后我就发现,原来我之前看的东西,全都是商业圈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创业圈。这两个圈子差别好大。创业圈的话题核心是效率,每个人都在拼命找提高自己工作、赚钱、做事效率的方法。而文人圈则随性很多,愿意点柱香,沏壶茶,或者品品酒,聊聊传统文化、美食之类的。
效率是贫穷的体现。
尽管我在看节目的时候,也会感叹这些文人的经济学、金融学常识的匮乏,但更多的时候,我能看到他们生命的厚重,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之深。而实际上,这些文人不仅精神富裕,物质也绝对不贫穷。
其中有一期对我影响很大,名为“师徒”,讲到了日本的匠人精神。我们现在常提的匠人精神,意思大多只说要企业不要急功近利,要把质量搞上去,对消费者负责一点。但真正的匠人精神,是出于对事业纯粹的热爱。匠人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事业,心无旁骛,同时很享受这个状态。匠人的沉稳、耐心和凝重,是进入了这个状态,是在享受当下,享受工作时候的那种乐趣的体现。而我们推崇的精湛工艺和对产品的负责态度,只是这种享受的副产品而已。
我们做投资的,尤其是做价值投资的,把巴菲特看做如来佛祖。其实巴菲特就是一名匠人。这几天我刚把《滚雪球》看完,才明白,巴菲特真正追求的是赚钱的乐趣,财富只是他享受乐趣的副产品。他跟日本的手工艺匠人没什么两样。
我再反思,我学金融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享受赚钱的乐趣,只是为了脱离当下的贫困。那么一旦我脱离贫困,有了一份满意的收入的工作,接下去就会对金融产生厌倦。其实我已经开始产生厌倦,我发现这一行里依然到处都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工作机器。这个时代里,知识迟早可以变现,只要留有安全边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效率必然会有财富回报。但是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会产生迷茫。
我想,人的一生,最幸福的应该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然后倾注全部的精力进去,最后还能有不凡的成果。我依然在寻找这件事的路上。
现在打开“得到”,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眼望去,全是“快速提高xxx”、“如何成为xx高手”、“xx速读”、“xx方法论”,功利味太浓。但是,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去做选择,才是真正的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