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磨课群共读共写
【打卡人】李丽波
【打卡始于】2023年11月01日
【日精进打卡第069天】2024年12月14日
【书籍名称】地理学与生活
【作者】阿瑟.格蒂斯 朱迪丝.格蒂斯
杰尔姆.D.费尔曼
【用时】60分钟
【摘抄与思考】
1.挠曲作用(warping)。例如,美国东部的向下挠曲明显表现为许多形态不规则的河口湾。而当沿海地区向下挠曲,受到海水入侵时,便形成了河口湾和海底峡谷。
挠曲作用与褶皱的定义区别
挠曲和褶皱表现上的差异:
台阶状弯曲:
单斜层看起来像台阶,通常覆盖在断层块上;
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2.
(a)宾夕法尼亚的岭谷区——现今已被侵蚀成丘陵地——是9100米高的褶皱的残余,被削低形成了向斜型(倒穹式)丘陵和背斜型(正穹式)谷地。原始谷槽中的岩石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b)位于马里兰州与宾夕法尼亚州边界处的一处向斜,由路堑所揭露。
3.因地壳中巨大裂隙带下沉而在东非形成的宽广裂谷系统
4.圣安地利斯转换断层
图为圣安地列斯断层一部分的图像,朝着圣弗朗西斯科的方向北望。图中,断层带为湖泊所占据。这是一条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圣安地列斯断层标志着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滑动边界的一部分。左侧小图表示北美板块相对太平洋板块向南运动,位移量平均每年达到1厘米。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是板块构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于1965年提出。它是一种特殊的断层,与平移断层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转换断层是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巨大水平剪切断裂。
- 洋中脊: 转换断层通常垂直或斜切洋中脊,其运动形式使得中脊两侧的板块相背离去,形成中央裂谷。
- 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连接了洋中脊、海沟和其他转换断层,是板块边界的一种重要类型。
地质意义
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为海底扩张学说提供了支持,并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解释了地壳的水平运动,还揭示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特征。例如,大多数地震集中在转换断层两侧的中央裂谷之间。
类型
- 中脊-中脊型: 这种类型的转换断层主要分布于洋底,特征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
- 中脊-海沟型: 这种转换断层连接洋中脊与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一环。
- 海沟-海沟型: 这种类型的转换断层连接两个海沟,通常形成于板块相互挤压的边界区域。
5.珠穆朗玛峰在上升,但为什么没有长成1.5-1.8米的高度?
当山地增长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它们巨大的重量使下面的物质发生变形,导致山地沉降。
6.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移动,火山的年代向西北逐步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