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信消息,有人问我:在吗?
我却一阵本能的慌乱。
感觉像被追债的堵在门口了。
不理会吧,也不合适。
回复吧,又不知道怎么说,进退两难。
实际上,是一认识的人,她在朋友圈卖尿不湿。
某天遇到了,她主动跟我聊起孩子尿不湿话题。
她卖的那个品牌,如果一次买三四包的话,比我家目前正用的还要便宜一些。
所以,我也乐于了解一下。
最后,她提出给我两个试用装,我没拒绝。
回家拆开,确实比我之前用的一个便宜货绵软亲肤一些,也比我家正用的那个厚实细腻一些。
但用下来却发现,这个牌子的尿不湿不太吸水。
我家孩子不太爱喝水,奶量也小,用其他牌子尿不湿,两三个小时更换一次很正常。
尤其是夜晚,她通常只尿一两次,所以,我们夜间基本不换尿不湿,都是到了早晨才换。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因为每天都会用水给她清洗,所以通常也不会红屁屁。
但她家尿不湿试用了,一样的时间换下来,感觉湿漉漉的,手感较重,有坠感。并且,因为尿液多没吸收,孩子的皮肤上出现了细小的红颗粒。
其实,问题并不严重,可能是尿不湿里吸水材料不足。
我想起她说过,她儿子喝水很多,尿不湿经常沉甸甸的,她自己卖着,给自家孩子换得也勤。
所以,用她家的尿不湿,只要换勤一点,倒也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家是老人带娃,又忙于洗衣做饭洗碗拖地,经常会忘记及时更换。
考虑再三,为了孩子的健康舒适,我还是不想屈服于人情。
然而,她第一次问我,感觉怎么样时,我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去购买。但为了避免拒绝别人的尴尬,我选择了撒谎。
我说,忘了给孩子试用。等试用了,再跟她讲。
我这是典型的回避问题。希望她能明白我的言不由衷,暗暗祈祷她不要再问起。
可才过了几天,她又不屈不挠地回访了。
我终于明白,这事儿避无可避。
并且想到,假如我一开始就实话实说,也不至于让别人空抱希望,更不至于让局面更尴尬。
我酝酿了一下,终于决定实话实说,告诉她我家孩子皮肤有点小敏感。
她问我是否拍照留存。
我又慌了。还要以照片为证吗?我没拍啊。
我说,没呢。
她发了一个九宫格图片给我,不同症状对应不同原因。我看了看,我家孩子的情况很轻微,应该就是被尿沤着了。
聊天结束。尴尬终于解除。
02
很多时候,因为急于求成,我们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有意无意中,逼迫强求别人而不自知。
毕业那会儿,作为一名普通高校工程专业的女生,简历被拒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鹤壁的一家工程公司接收了我们的简历,简单面试后,说回公司开会研究。
也是因为前路茫茫命运未卜,便不想错过任何机会。
所以,每过一周,我都会问,您们研究有结果了吗?
对方每次都回:还没呢。
直到第六次,我问:您们最终决定了吗?
对方终于回复:对不起,我们不需要人了。
这才作罢。
当时还没微信,我们的沟通基本靠短信。
每次我都遣词造句很久,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发过去。
对方也是短信,一个字一个字地打。
现在回想起来,对方当时应该也是备受折磨吧?
遇上我这样死缠乱打的,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一味紧逼的,对方该多痛苦啊!
03
不久前也有这样的一段经历。
当时家属说让我不要逼别人,我还振振有词,我只是主动关心一下自己的事情,怎么就是步步紧逼了呢?
那是之前的一次竞聘。
当时正值我非常希望变动工作地的时候,见到竞聘通知,我的条件也比较符合,所以抱了很大的希望。
报名以后,也很快安排了面试。那个岗位,并没有其他竞争对手。
但后来一直杳无消息。
因为我后来也证实怀了孕,便也不以面试结果为念。
五个月后,对方跟我又要了一次简历,再次没了下文。
孩子生下来两个月后,对方打电话问,是否还有意向?是否能够在产假期满前一个月就上班?
我很激动,说可以。
孩子快一百天的时候,离产假结束还有两个多月,对方又打电话,能否马上上班?
我跟家属商量以后,给了肯定答复,并开始做上班打算。
结果,对方又来消息,说这个时期不好操作。先安心带娃,产假期满后再说。
家属看后,就说,以后不用再想这个事了,应该不会有下文了。
我却还不死心。
产假期满前,我主动发消息给对方,告知我的上班时间。
对方回复说,他在外地,他跟公司一把手联系,调我过去。
但是,又没下文了。
那段时间,我特别想问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像这样的企业,人员调动程序繁琐,并且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我也愿意相信,对方是不得已。
但我还是会好奇,对方前一次临时反悔和最后的回复,是否均是托辞?
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些埋怨的情绪。如果不成,直说嘛。你费劲巴拉地找借口也累,我老是抱着微弱的希望也可怜。何必呢?
好在,我终于学乖了,没有继续追问,给彼此造成困扰。
我也终于有点能够明白,很多人,跟我们一样,都不好意思直接说拒绝的话,都不想亲手打破对方的希望。
这样的人,说起来,往往还有点小善良小温暖,但他的不忍心也并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其实,这样的人,最苦的是自己。他既感觉对不起别人,但又无能为力。实际上,他最对不起的是自己。原本就不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原本自己没必要承担别人的失望,他却一力承担。
所以,那些我们有意无意地为难过逼迫过的人,还是应该迟道一声对不起呢。
04
当我们被迫处于这种尴尬艰难的境地,有没有更为干净利索又值得称道的做法呢?
事实上,是有的。
同样是一次竞聘。
我报的岗位落聘了。
但听说其他岗位还有空缺,尚未确定拟聘人选。
因为当时的我特别希望能够回到家跟前上班,每一线微弱的希望,我都把它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牢牢抓住不肯放弃。
于是,我主动发信息给那个部门领导,表达自己想得到那个岗位的愿望。
除了面试,我跟那位领导没打过任何交道。
所以,在我的预期里,那位领导对我的冒昧请求,很可能置之不理。
即便她不做任何回应,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但是,那位领导第一时间亲自打电话,表达了对我落聘的遗憾,同时,明确告诉我,对于那个岗位的空缺,不再对外招人。
事实上,我并不难过。
我原本就没抱多大希望,只是垂死挣扎。
她第一时间给予的确定回复,让一切尘埃落地,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
反而非常踏实。
尽管她没有带给我想听的消息,但我打心底感谢她。
因为她的坦诚,我不用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不愿死心,抱着希望也不对,整颗心如同坐过山车,忽上忽下,落不了地,非常煎熬。
05
好多时候,我们并不惧怕最坏的结果。
古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但是,很多事,却是哀莫大于心不死。
只要最终的结果一天没落地,我们明知希望渺茫,仍会存在侥幸心理。
我们宁愿相信,世事难料,偶尔也会出现大反转。
我们期待某种逆袭,幻想突然间得到上天的垂青。
但是,结果并不会改变。我们期待发生的,也并不会发生。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要学会不为难自己,不辜负他人!
毕竟,无论我们如何心怀善意,无论我们如何回避,都不可避免地要让别人失望!
那还不如早点告诉对方的好!
因为任何沟通情绪都在消耗时间精力,都在付出成本。
在没结果的事情上,彼此的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