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参加简书官方有奖征文「脑洞写作大会第二期|创意续写计划」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一个小水沟,当时小水沟常年累月的下雨积水,水面逐渐变宽,水草逐渐成为河底的游鱼的食物。
人们都喜欢在沟,河边相聚,进行物品交换,甚至卖钱,可能因为河道上属于公共区域。再后来河里的鱼越来越多,有些人就开始干起鱼虾生意,小木船的手艺就慢慢流传下来了。随着河道的进一步加宽,河水越来越多,两岸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交流却不方便了。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琢磨如何过河,刚开始还兴起过,摆渡人,但是由于河道还不够宽,加上来往人员交流频繁,大家都觉得摆渡有点耽误事,还不如直接架个小桥。两岸有头的人物出面商议,大家一致同意出力出钱建个木桥,于是最开始的桥有了。两岸交流更方便了,住的人也多了起来。
河道的水是由西向东流过,西边东边都有种植庄稼,西边只要有积水就流到东边,导致西边的土地灌溉是个问题,进而导致收入降低。于是们有想法把河道全部封起来,这样西侧上游不就可以存水了吗,可是这样一来,东侧下游水又不够了,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挖开放水在堵上。大家商量是这么干,可是几年之后,随着雨水增多和其他相应河道水转过来,这条河的水量进一步增加,旧小桥已经不能满足了。
这个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十多年,全国都在搞大建设,于是这个地方的小桥被考虑建一座新形势下的桥。由于工程量浩大,那时候工人还是在城市居多,村里以农民为主,修桥于是就采取,建筑单位设计,两岸人民一起参与建设。每家每户都想办法挖出来的泥土拉走,同时用板车给建桥项目拉砂浆土,这种劳作是没有薪水的,所有的都是靠自己挣的。可以说桥是用板车推出来的,两岸人民都付出了无比的牺牲。经过近两年时间桥才算完工。完工的同时,政府又出资在桥的北岸盖了一座四合院,专门供看管水利设施设备,及时维护桥梁的水利局人员居住。
你们可能都知道,也能看出来,这座桥的桥面以及闸门的二楼都是采用洋灰砂浆做的,表面很粗糙,但是很好用,几十年过去了,青苔长满了一茬又一茬,这座路面不平的小桥依旧屹立,供两岸人民交流,始终造福着两岸人民。可以说这是见证官民一家亲,以及集体人民智慧与辛苦的活化石。
怎么样小明这就是村口小桥的历史,听的是不是很激扬澎湃,说完李老师就自信的揉揉肚子回家吃饭了。留下小明在风中思考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