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是视角。而“一切”是无限的,因而视角也是无限的。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事实的表述,它同时还启发着我们,不要局限于自己有限的视角,要学会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自己的视角,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我们的智慧才能不断提升。
视角是无限的,意味着,看待同一件事,除了我们习惯性的视角外,还有很多新的视角。
特别是当我们在原有的视角下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或困惑时,这时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应该主动转换视角,尝试新视角。
视角法则(8)说到,视角有领域、广度、深度、维度等方面的不同。
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领域、更广的广度、更深的深度或者转换不同的维度来开拓新的视角。
新的视角会带来新的视界,新的视界会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发现会打开新的思路——即更多新的视角。
这时,原来看似无解的问题,答案很快就会浮现出来。
视角是无限的,它还代表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梦想,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有些视角会为我们的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从而脱离红尘的漩涡,享受在蓝天上飞翔的自由。
有的视角却会困住我们的手脚,甚至一步步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看不到任何出路和希望。
有的视角会增长我们内心的欲望,点燃我们的嗔恨,甚至可能会把我们推向悬崖和毁灭。
有的视角则会划破无边的黑暗,将明亮的天光投进我们几近绝望的双眼。
对于如此巨大的差别,也许你很难相信,这竟然仅仅是由于视角的不同!
是啊,只要换个视角,局面也许就会完全改观,甚至颠覆全局!
但要转变视角,有时看起来易如反掌,但实际情况却总让人感觉难比登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顽固的习惯——执著。
转变视角,意味着必须先放下原有的视角,放空自己的心,让心博大起来,然后不带执著地去寻找新的视角。
要做到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实在很不容易。
在很多人心里,放下原有的视角,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而自我否定是最难的事。
其实他不明白,放下原有的视角,并不是对自我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对自我的救赎。
放下的、否定的,仅仅是束缚了自己、困住了自己的视角。
但他看不到这一点,他把自己的视角当成了自己本身。
于是,他的视角成了他无处不在同时亦异常坚固的牢笼。
他不明白,他有选择视角的自由。
很多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
悲剧的视角必将导致悲剧的发生。
除非他能在悲剧的结果到来之前蓦然惊醒。
视角决定命运。而视角的转换只在一念之间。
有的视角,将照见无边无际的地狱。
有的视角,将照见光明无量的天堂。
在巨大的危机中快速转变视角的能力,即是一个人最需要却也最难得的智慧。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才能获得这种难得的智慧呢?
闻,思,修。也即学习、思考、训练。
一个人很难自发地发现超越自己当前视角的更高视角,所以学习非常重要。
可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五千年而依然生生不息,青春勃发,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有着至高至广的智慧视角——道的视角。
中华文明,是大道文明,是圣贤文明。所谓圣贤,就是实修实证了至高至广的大道智慧视角的生命。
圣人的生命已经与道合一,始终以道的视角观照一切。
道的视角是无限超越的视角,不仅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视角,而且超越了自身。这种“视角”已经达到了最彻底、最究竟的自由境界。
所以,我们能够生在这片被称为“神州”——神圣智慧之州——的大地上,实在是无比地幸运。
在这片古老的智慧大地上,傲然伫立着三棵并排而立的参天大树——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智慧之树。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壤是道的智慧,空气是道的智慧,阳光是道的智慧,水亦是道的智慧。
这三棵大树看起来也许有诸多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树干不同,枝叶不同,花果更不同。
但其实,它们的根在地下却紧密相连,相互滋养,不断地越扎越深,彼此无分!
所以,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其中一家,也可以三家同学、同参,互为补益。
文化是心灵的食粮。智慧的文化必将育就智慧的心灵。智慧的心灵必将拥有智慧的视角。
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即是大道智慧的学习;最重要的训练,即是大道智慧的训练。
智慧,其实是视角的异名。智慧的视角,即是慧眼。
视角是无限的,正是因为智慧是无限的。无限的智慧将成就无限的慧眼。
不断地学习、训练和应用大道智慧,最终就会与大道智慧合一,成为大道智慧的承载者。
有了智慧无量的慧眼,就可以依各种不同的生命情境而自如地应用各种智慧的视角,即使面临巨大的危机,也可以临危不乱,慧眼如炬。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伟人的两句诗:“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在大智慧者的眼中,一切都是心的道具,应用随心而不受其所拘。
这两句诗是《送瘟神》(之二)中的两句,借此机会祝愿世界各地的疫情早日结束,愿和平、和谐、健康、自由的阳光永远照耀着所有地球的儿女,愿所有读到此文的朋友悉皆拥有无限的慧眼,自觉觉他,妙用随心!
附:《送瘟神》(之二)全文
送瘟神(之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