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里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好听的话能抚慰人心,伤人的话能给人带来极大的伤害。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件:莫名其妙被人恶语中伤,不经意间受到语言攻击,正处于病痛中却遭遇语言暴力等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语言,就像病毒一样,潜伏于内心,每每再次听到,都会像针一样再次刺痛你的心。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注意: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伤害。
1.说话要考虑听者的感受
身边曾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在医院住院,由于阵痛越来越剧烈,因为是晚上后半夜,医院只有一个值班医生,并且唯一的医生也去做剖腹产手术了,孕妇疼痛难忍,她预感自己不行了,要去找医生。可他的丈夫不但不理解,没有去帮忙找医生,反而嫌她闹,说她“故意挑事”。
一番努力之下,终于找到了医生,进到产房,才五分钟孩子便降生了,要是再晚了,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而他丈夫在关键时候的话,不禁令人唏嘘。生命攸关之时,碰到这样的状况,相信哪个女人也无可忍受。
哲学家培根曾说: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的话一定比之前好一倍。
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冷笑话: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走了。
说话不不暇思索,不但会中伤别人,更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有时即使没想好怎么说,宁可暂时不说,也比说出让人反感的话要好。
2.春风化雨胜过冷嘲热讽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的语言会抵达心灵,让人时常心怀感恩,铭记在心,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而不好的语言,却犹如扎在心头的一根刺,时时让人心痛。
不久前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位年青的中学女教师,正在课堂上讲课,有一位学生,大概因为没吃午饭,在课堂上拆开零食,偷偷的吃了起来,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过来了,以为这位同学要受罚了。
令人意外的是,老师走到学生跟前说:“你在这里吃零食,也来给老师分享一下嘛”。这位学生赶紧起零食,递给了给了老师,老师拿着零食,对全班同学说:“大家也都来分享一下零食吧!”此时,全班同学都非常开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通过这件事,也无形中教育了那位同学,老师当众尊重了他,他还会不尊重老师的课堂吗?更有网友在下面评论道:“当年要是遇上这样的老师,怎么说也能考上个985……”
想起上中学时,在班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件,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偷吃东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走过去顺手就给了个耳光,并怒斥道:“就知道吃,给我滚出去!”这位同学在接下来的整个学期里,虽然再也不敢犯错,但始终沉默寡言,抬不起头来。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的目的和初衷吗?
3: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从古至今有这样的现象,良药苦口利于病,尚可忍受;忠言逆耳,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影帝黄渤在出演《斗牛》的时候,和女主闫妮一同接受采访。闫妮说:“我之前合作的男星都是帅哥级别的,我跟你演夫妻,我就知道我要走向丑星的行列了。”言下之意调侃黄渤的长相难看。黄渤反应过来,随即就说:“那我跟你演,我就要走向帅哥的行列了。”一句话,不但化解尴尬,也没有降低自己,并且还抬高了别人,真的堪称巧妙。
黄渤会说话在业内外是出了名的,从而也受到同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他的情商,大家不但肯定他的演技,更肯定他的为人,这也为他的星途开拓了宽阔的道路。
4.说好话不等于巧言令色
说好话,是由心而发的一种善意,一种真诚,而不是用花言巧语,违心的去说一些奉承人的话。
孔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在言辞上过分花巧、谦卑,在脸色上、表情上过分和悦、讨好,就很少真有仁爱之心。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因此,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故此话也是教育后人踏实做人、真诚待人,不用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来讨人欢心的说话原则。
言语是一把剑,用得好,它将带你所向披靡;用得一般,也可以明哲保身;但如果用的差的话,那只能说,嗯,这东西真是把自刎的好兵器。
佛家语:渡人即是渡己。
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的修养。而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世,也应当谨言慎行,用自己的思维来掌控语言,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