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北方而弃之,南宋还能否代表华夏其实很有争议。用唯物主义史观,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帝国北方无数被遗弃的人民也是华夏子孙,则赵宋罪孽深重。
但考虑时代局限性,南宋还是中华正朔的代表,且写这么个题目。
上一回,写宁宗,到最后,权力交接,看资料不仔细,有个错误。
余天锡下雨天避雨的是一个姓全的保长家里,并非理宗赵昀家。准确说,那是他的娘舅家,赵昀母家姓全。
赵昀母亲全夫人,因为丈夫赵希瓐早死,就带着两个孩子,赵与莒(赵昀原名)与赵与芮回娘家寄居。
不过,这个错误,不改赵昀出身寻常农家的判断。
赵昀从公元1224年继位,到公元1264年驾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史弥远专政阶段;亲政初期振作阶段;后期任用群小朝政混乱阶段。
史弥远早在宁宗中后期就把持朝政,左右朝局。最终一手扶植了帝国接班人。宁宗尚且沦为半傀儡,何况赵昀。
赵昀公元1221年才进宫,登上帝位时才进宫3年。后宫杨皇后又跟史弥远绑架在同一辆战车上。所以,理宗有就选择了一种很聪明的方式,与权相共舞。
而在史弥远去世前后,也就是公元1231到1234年间,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蒙古很早就崛起了,已经灭了西夏,此刻正不停地着手对金的进攻,金国已岌岌可危。
1232年5月,蒙古人派遣使者赴南宋,意图联合南宋夹攻金国。
朝中大臣大多都支持趁机完成对金国的复仇。但也有明白人,湖南衡山人赵范想起了宋金海上之盟,提醒宋朝注意唇亡齿寒。
而宋廷整体其实也很犹豫。倒也不是符号化之后“跌到同一个坑里两次”那样愚蠢。但后来,随着金国控制区被蒙古日渐蚕食,宋人就忍不住想趁火打劫一把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于是宋人出兵,口头商定,灭金后,河南地归送,蒙宋划黄河而治!
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两国军队的夹攻下,金蔡州城破,金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遂亡。
而史弥远在公元1233年死了,就进入了理宗亲政阶段。
理宗亲政后,罢黜了部分史党败类,起用了一批正直之士进入御史台,以制衡相权;在宰相选拔上,也很谨慎,任用了几位德才兼备的宰相,保证了朝政的平稳运行;而对于三冗问题,也做了一些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决策。
不能说史弥远专政时期的乌烟瘴气一扫而空,但多少有了些新气象。
但很快,外部打击就来了。
与蒙古联盟最终被证明是与虎谋皮。灭了金之后,蒙古人就退出了河南,黄河与江淮之间整个成了无主之土。宋廷就趁机派兵北上,一是恢复祖宗宗庙,二是恢复中原江山。
开封光复了,宋军继续前进,向赵匡胤的老家洛阳进发。但在这里,宋军与蒙军交上了火,宋军惨败。之后,宋军军粮不继,也没有做好与蒙古全面开战的准备,因而在各个战线上都节节败退,最终大体上还退回了原来的宋金分界,而蒙古则独吞了金国。
然后,蒙古与南宋的全面战争从此爆发。口头协议没有约束力也罢,蒙古人不讲信义也罢,归根到底,规则是强者制定的,即便蒙古人一时遵守了宋蒙协议又如何?
不过,这一次,当退到长江南岸,大宋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英勇,孟珙、余阶、吕文德在川蜀、荆湖一代打出了名将风范,与当时世界最强的蒙古军队僵持了三十余年。
退无可退,敢为生死存亡决死一战时,华夏自有好男儿!
但对南宋朝廷而言,体制的积重难返是越来越坏了。理宗征税用来打仗,也用来享乐,顺便也肥了像丁大全、贾似道这种贪蠹弄权的大管家。
都是苟延残喘,都要面对毁灭,理宗与宁宗的区别是,宁宗可以直把杭州作汴州,理宗一边骄奢淫逸,一边还得看着对岸的战火、听着对岸的战鼓,提心吊胆。
熬着吧,马上就熬到头了!
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史的不明山人,欢迎关注公众号——不明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