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差点崩溃,本来早晨抓到青蛙真的很高兴,可是早教课上娃表现的十分不稳定……本来上节课已经可以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跟着老师坐下进行活动了,可是今天放飞的实在令我抓狂,从开始一直到处跑,我怎么引导都不过来,助教老师一靠近,他就大叫。然后还告诉我,妈妈我不高兴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半截就带他出来了。当时以为他是饿了,就打算带他去吃饭,但是他看到小火车要求去坐,爸爸去占位点菜,我们坐小火车。下了小火车仍然不肯吃饭,情绪一直烦躁不安。抓娃娃的好心情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我感觉自己浑身紧绷,一点就着。我强压着要脱口而出的愤怒把他从玩具反斗城抱了出来,觉得吃了饭心情可能就会好了。
并没有,饭也不好好吃,一直烦躁,吃了小半碗饭,就要去玩,爸爸带他去看飞机不行,必须要妈妈,我只吃了一半,就撤了。最后,我还是在他爬上玩具反斗城的放玩具的桌子上后爆发了。我跟爸爸吐槽他今天变成了熊孩子了。
再后来,他自己要下一串很长的楼梯的,我坚持要抓着他的手,而他却执意不肯,要求自己下,我只好嘱咐他,那你小心点,要看脚下,别摔了。他居然说:好 妈妈,我不会摔下去的,你别生气。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是很震惊的,原来我努力克制的愤怒,孩子全都能感觉得到。后来我就不停的在想,我今天怎么这么焦虑,到底是因为他早教课上那一点点进步又退回去了,还是因为他饿的烦躁却就是不吃饭?再回想今早的导读,我是不是用我的认知模式加工了他的行为意图。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做毛毛虫,相比上次做的火箭今天不感兴趣也是正常的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被我加工成了后面的一连串麻烦。平时在外面一样是吃不好饭,但是我就能淡定面对,今天却因为早教课上的问题连带吃饭也不被接纳了……
从商场往地铁走的通道里,我郑重地向丸子道了歉,说妈妈今天情绪不太好,因为妈妈有些担心你,觉得你不高兴,又不好好吃饭,有点着急了,所以对你有点凶,但是妈妈并没有生气。你也别生妈妈的气好吗。他想都没想,特别干脆的回答我,嗯好。
现在,父子俩在两边睡着,我却睡不着了。船长说的四个坑我都掉过啊……我想到了一些我最近焦虑的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躲着大便,上幼儿园怎么办,孩子慢热遇到陌生环境就紧张害怕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每次想到这些都很抓狂,以至于在妈妈群里聊天每次谈到这些,我都是仨字儿:不能想!一想到下半年要上幼儿园了,我就觉得他哪儿都不行,恨不得明年再去。今天听了船长的导读,我感觉豁然开朗。因为没有哪个成年人最后不会坐马桶的……这次,不能想变成了不用想,因为最后一定会解决的。
其次,还有一个我和老公都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框架去判断孩子的对错。比如,孩子探索期喜欢摸任何东西,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脏。再比如,有段时间孩子生气就会趴在地上用头磕地,他爸会因为这个动作马上炸毛,他接受不了娃一生气就趴下磕头……这都是我们思维模式的框。执着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孩子就成了有问题的孩子。殊不知,真的有问题的是我们那个框!
今天,我体会到过去的一些焦虑其实是来源于我们对是非,对错的执着,而对是非、对错对错的判断又来源于我们的认知,而我们的认知,其实是有框的,我们只在自己的框框里讲对错,这似乎有点愚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