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名高
那棵松树就这么倒下去了。
倒下去那一刻,屋外正刮着风、下着雨,风不是狂风,雨也不是暴雨。 几十年风雨历程走下来,松树已经足够高大。与之并列的还有三棵树,一样是雪松,一样高大挺拔。它们仰着头朝天上戳,及至五米以上才有旁枝伸展开来,一层又一层,宛若几个玲珑塔伫在那里。
来这里工作那天,一跨进校门,我就看到了这几棵树。那时,它们已经足够高大,到如今,十六年过去了,也没看出多少变化。我从它们旁边经过,偶尔会抬头朝上瞅瞅,后脑勺与脊背成九十度,但我依旧看不透这些树,它们的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急走数步,放眼远眺,雪松的树干极有主见,它们一直朝上刺,旁枝末叶打量着四周,想寻找点儿乐子,终究不成气候。与这几棵树处得久了,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往往就忽略了许多东西。雪松是有梦想的树,它知道该干些什么,该选择怎样的路程朝前走,不会因为丁点诱惑而改变初衷。
遗憾的是,有一棵雪松倒下了。它的旁边是一面极高的墙,墙体中间陡然突出几十道梁柱,托起极厚的玻璃。墙是文化墙,雪松在文化墙边立得久了,也儒雅平和了许多。它倒下去那一刻,树冠抵在墙沿上,主干靠在遮风挡雨的玻璃一侧,底下的根裸露出来,牵扯出一些泥土,绕着树干砌成的护座也崩塌了。这棵雪松是累了吧?想靠着墙沿躺一会儿,脱下鞋,光着脚板拔出根。
校园里极少有人。 雪松靠在墙沿已经三两天,还是无人问津。一棵树,能成今日气候实属不易,若不能及时扶正、培土,恐怕就没有了未来。
雪松的未来是什么呢?风吹不动,雨淋不倒,长得足够粗壮、足够高大,持久地伸枝展叶,或许有朝一日能成为栋梁,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
我以为倒下的雪松会被扶起来,然后继续成长。一辆吊车开了进来。我绕着这棵树转了两圈,好奇地问门卫师傅,这么粗大一棵树,根扎得足够深了吧,怎么会轻易倒下?老师傅似乎对此还有些研究,肯定地回答:“底下土质不好,砖头瓦砾什么的,根扎不下去。根浅体重,一阵风,两场雨,真经不起折腾,稍有不慎就可能夭折。”
待我再见到这棵雪松,它已经被砍倒。那是七段等长的木料,每段两米左右。它们被垒了起来,旁边的细枝末叶凌乱地铺了一地。我蹲在木头前辨别它的年轮,中间一团是棕色的,一层又一层,由里而外逐层地薄起来,再朝外,颜色开始泛白,木质愈发紧密,痕迹也模糊起来。我伸出巴掌去测量,直径有50多厘米吧,合抱已不能。我想搞清楚雪松究竟活了多少岁,数到第24轮,木料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成长的轨迹已经无法扑捉准确。
雪松倒下了,仅有的那份热情戛然而止。
我本以为,只要目标明确,肯下工夫,即便是由快而慢,雪松总会成长起来。岂料,它的根须不足以支撑彭胀的身躯,最终还是倒下了。由此,想到书法艺术。初学书法,能够勇猛精进那是本事,也是自然规律。锁定目标去努力,这是成才的起码品质,而能否走得长久,仅凭枝干的长或粗恐怕是不够的。固本培元,远比表面扩张有价值。何况,书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呢。
2018 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