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89】
最近在重读一些以前看过的书。
这些书当时看完之后,还觉得颇有收获,但隔上一段时间再回头一看,记忆中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有时试着想用几句简单的话总结出来也办不到。就像现在关注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当时看完也许还觉得有点意思,但到了第二天,根本回想不起来昨天的文章里究竟讲了些什么,那些文字就像河水一样,仅仅从大脑中过了一遍,然后什么都没有剩下。
当然值得重读的书不会这么肤浅空洞,否则也不值得为它再花时间,基本上看过之后还是觉得很多内容并没能完全理解吸收,所以才要重读。由此想到“遗忘”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从小到大在学习任何事物的过程中,你都不得不与它坚决地对抗。很多有趣的东西刚一接触,给你带来了巨大的新奇体验,但只要你在最初一段时间内没有反复操作、练习,它们很快就会从你脑袋里消失殆尽,只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影子,让你连回溯都找不到可靠的凭据。
但是从“物种演化”的角度来看,“遗忘”又未尝不是一个好东西,它是生物体在漫长的演化史中自动演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试想某种生物体如果拥有“过目不忘”的超级记忆力,它看到过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长此以往,大脑就会出现“信息过载”,以致于最后根本无法再输入任何新信息,最终引发整个系统的崩溃。这样看来,人类的“遗忘”也是对生存有好处的,非如此不能更高效地处理后来进入的新信息。这样一想,心态就平和多了。
同时我也在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当时看的时候明确感觉到这确实是本好书,也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但为什么那么快就没什么印象了呢?我想一个很大的问题仍然是阅读中的“刻意求快”。在“一切都讲求效率”的时代,任何事情上我们都希望能快一点,再快一点,“阅读”也未能幸免,所以才时常能看到“快速阅读”、“30分钟读完一本书”等推广标语,有时我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受到这类字眼的影响,但在潜意识里恐怕也并不能完全避免。也许在我大脑深处也早已认定这样一条结论:书读得越多的人越厉害。虽然事实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新知识并没有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实际的连接”,双方没能够彻底融合。这样,新信息被孤立一旁,久而久之,就被大脑“选择性遗忘”了。我觉得大脑中的知识体系就像一棵大树,从我们呱呱坠地时就自动开始生长,后来学到的任何新事物、新技能都在帮助它长得更茁壮,再然后,所有新吸收的知识和信息也都必须“嫁接”都这棵树上来,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嫁接”失败的,就会自动被大脑剔除、遗忘。
想通了这两点,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体悟,一是不用“刻意求快”,“理解速度”远比“阅读速度”更重要;二是新知识必须“嫁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去,否则就很有可能被“选择性遗忘”。
既然读完了一本书,就得让书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长”到脑子里去,然后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正向的影响,如此,才不算辜负了这一场人和书之间的奇妙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