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关于2019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公示名单涉及11所高校。此次公示通过后,如不出意外,将有4所高校由“学院”更名为“大学”,4所高校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以及3所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学校。
大学改名年年有,且年年都是舆论热议话题。更名的高校各自庆贺,所在院校的毕业生也感觉精神振奋,自己的母校得以升格,仿佛多了一些骄傲。
为什么每年都有一些高校热衷于改名?改名的目的是什么?改名就能让一所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更高了吗?
根据有关报道,近20多年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过名字。面对这种大学改名热潮,很多人认为,大学改名没那么重要,与其在此费尽心力,不如扎实练好内功,搞好科研水平。英国牛津大学没有校门,只是些楼层不高的、陈旧的古老建筑,门边挂了一块某某学院的小牌子;普林斯顿大学利用规模小的优势,使自己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驾齐驱。还有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名非常普通,从来没有更改过,但是两所学校确是享誉世界的科研中学,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所以大学更名有很大必要吗?
“改名热”是个传染病,容易急功近利,失去理性,而把面子、名字置于学术之上,舍本逐末。一浪高过一浪的高校改名风潮始终没有停止,专科变本科、“学院”变成“大学”实则是利益驱动。好面子的中国高校总是在学校名称上大做文章,并且乐此不疲。然而,轰轰烈烈的“更名潮”,除了一大堆听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没有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人们眼见的事实是,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没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滑。中国高等教育应该从规模扩张、数量增加转到在内涵和质量上做文章。
一些大学从专科升格为本科,“脱胎换骨”,改个名,也可以理解。但是欲借助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行故意隐瞒出身之实,至少不是堂堂正正的大学之风;对于考生也是不公平的,是对考生选择权、知情权的漠视,全无英雄那般光明磊落的胸怀与人格魅力。没有真正的名气、好名声,叫得再好听的大学,也还是会不自信。
但是现实是,中国当前对高校的评价,还主要是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存在把大学、学院、学校分为不同层次、等级的问题,通常,如果学院更名为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都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职业技术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的确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可以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获得的资源更多,名誉、声誉、影响力、办学层次可能都会获得提升。
并且招生中国社会舆论存在着“以名识校”的问题,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一些热门沿海城市的普通大学更换了“高大上”的名字,虽然在本地仍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到了外地,一所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本线还要高出许多。
大学“改名”,本身就是基于自身相应实力提升而实施的,要知道教育部对大学改名已有相应要求指标,一所学校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相应的要求指标并成功改名,没什么好质疑批评的,应该给予基本的理解和尊重。当然,大学“改名潮”确实需要降温。对大学改名还需要更严格规范,而相关大学本身也应该戒骄戒躁,不以“改名”为目的,应以“改名”为契机,为学校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说到底,正确认识改名,深挖改名的意义,才是正解。
真正的一流大学,应制定科学、长远的教师培养计划,构建科学的教师发展观,着力培养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真正的一流大学,应创建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通道,构建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让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多、更密切,创造和谐的、培养大师的学术环境,让每个学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大师级创新人才;真正的一流大学还应有高素质的教育科研团体,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有宽松、舒适的育人环境,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果未来各大高校更注重往特色学科专业发力,把学校和专业搞“精”,名声也能远播,也能实现相应资源的集聚。与此同时,学院和大学的所谓差别,也能逐渐转换成各自特色优势,使得高等学校不真正为一个名字所牵绊,也让改名回归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