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
故事发生在韩国的一所庙里,那里群山围绕,碧波荡漾,老和尚和小和尚两人生活在此。寺庙位于湖中心,出行得靠一只破旧的小船。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小和尚随行老和尚出门。老和尚划船的时候,小和尚在旁边有模有样的模仿起来。照这个趋势来看,小和尚对划船的技能很快就可以掌握了。在山里采完草药归来后,区分药草这件事上,老和尚便给小和尚上了一课,教会了小和尚生命可贵,应该认真对待,珍爱生命。小和尚在寺庙里过的生活只有师傅的陪伴,也许这么说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寺庙独特的地理因素,他与大自然的亲近度远远超过现如今的小孩,特别是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小和尚的身边便是自然,便是万物。有各种小动物陪着他成长,也因为他是小孩,所以没有什么畏惧。我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这小子居然敢抓蛇。蛇,在人们的印象中从来没什么好的地方,从毒蛇猛兽这一词当中便可看出一二,毒蛇可与猛兽比肩,人们对其是有多远躲多远。而且师父在出门的时候也交代过小和尚小心蛇。可是小和尚依旧对此无动于衷,他有他自己的世界,自己和自然相处的方法。
小和尚用石头去绑鱼、青蛙、蛇后,却被老和尚用相同的方法对待。刚刚开始我是觉得老和尚这是对小和尚“杀生”的惩罚,可是看到小和尚找到死去的动物嚎啕大哭时。我忽然觉得这也许是老和尚正在教会他如何去自我救赎。
夏天也许是一个躁动的季节。小和尚已经长大成人。病恹恹的女生来到寺庙祈祷,并住下养病。干柴烈火,孤男寡女的,发生点关系也在预料之中。加之处于青春期的和尚从未接触过女人,对于性的好奇与探索,必然会导致这一结果。然而老和尚似乎对这一切了如执掌,一直都在暗示着小和尚,例如小和尚和女施主从外面回来下船时,他就提醒过“船要飘走了”。但是老和尚一如既往的平淡,面对偷腥的男女,老和尚仅仅说了一句“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必将带来杀机”。似乎预示着这段感情终会走向消亡。小和尚做了女施主的药引子,有了情欲的滋润,女施主的病很快便好了。女施主要走了,小和尚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追随而去。
离开的小和尚带走了一尊佛像,带着他曾经的信仰离去。我觉得毕竟是在佛门生活了那么多年,可能是留个念想什么的吧。但是考虑到导演的思想高度,我便觉得我这样理解应该是太肤浅了。
时光在弹指间散沫,毕竟尘世浮华,小和尚回来了。带着戾气与一身的罪孽,融入这个凄切的秋天。小和尚在尘世中堕落,造下了恶业,他杀害了出轨的妻子,走投无路的他带着佛像回到了寺庙。注意这里又出现了佛像,这尊佛正是当初带走的那尊。佛像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小和尚回来是希望能够被拯救被救赎,而佛法也是嵌入过他骨子里的东西,所以他没有丢弃佛像即是没有斩断佛缘。此时的老和尚也在偶然之中知道了小和尚犯下的罪孽,也是料到了他会再次回来。小和尚在庙中想要自尽,但是终究没有这个胆量。最后被老和尚吊起来打了一顿。佛教虽说超脱生死,却不主张自杀。最后老和尚用猫尾写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让小和尚用刀把经文刻出来,以此平息他心中的怨恨也一并消除他所犯下的嗔戒。在小和尚被警察带走后,老和尚也点燃了自己完成了自我的涅槃。
在秋天这一章节里有一幕给我留下的影响尤为深刻。青年和尚被警察带走,划船离开的时候,划船的警察突然说了一句“这船怎么不动”。此时青年和尚猛地回头看了老和尚一眼。这一章节的结尾是庙随水漂动,回到距离岸更近的地方。这时候我才突然明白,小和尚最后那一回眸,眼中原来尽是感动,而镜头打到老和尚脸上时,也是满脸的不舍依恋。因为正是老和尚让庙离岸远些,好让老和尚多看几眼小和尚。
隆冬到来时,出狱的和尚再次回到庙中,他找到了老和尚化作的舍利子,由此可以看出老和尚已经坐化升天,成佛了。而归来的他也继承着老和尚的衣钵,认真修行,专研佛法。一天,来了蒙面女子,抱着孩子。就在女子丢下孩子偷偷离去时,失足掉落中年和尚挖的冰窟中,死去。导演并未以任何的方式展示女人的身份,反而是一直不让观众看到女人的脸。但是我总觉得女人可能使和尚并未的妻子。如此一来便又一次体现了因果报应一说。而中年和尚发现后,感觉到罪孽太深,想起以前师傅教的方法,在身上绑重石去爬上高山,来消解心上的负担,以求解脱。我们会发现,只有信仰和修炼,才能减轻这份重量,让我们在红尘里,不会那么累,那么不知所措。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失去母亲的孤孩长大,又以一种更加残忍的方式对待着身边的小动物。不知道是不是说明人性本恶,是需要教化的,而善恶永远相依相偎,此消彼涨,也许此时老和尚也正在小和尚背后默默看着这一切。
所有的一切是一个轮回,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我们可以站在更远的角度看,从老和尚到小和尚其实都是他自己,小和尚是未来的老和尚,老和尚也是曾经的小和尚。如此便可更容易的去理解老和尚为何对小和尚的一切都如此了解,那么老和尚在渡化小和尚的时候也是在渡己。而老和尚便是影片中完美道德化身的佛,,他通过坐禅诵经来凝心、修炼。从普通人的畏惧生死到超脱生死。即是所谓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这便是佛教生死观的精髓。
说实话,这部影片是我看过台词最少的片子,索性连人物的名字都没有。然而就是这少之又少的台词却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个性淋漓的人物形象。很多人觉得有声电影是为了“深刻的表现出无声电影所不能表现的个性与内心”。而金基德导演却反其道而行,这也是导演独特的风格,用几乎默片的形式拍出了一则温和的寓言。也许是他的内心世界太广阔了,语言是跟不上的,因此我们有时会说“语言苍白”,事实如此。太多东西,一旦付诸言语,就会变成一家之言,反而镜头语言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这个来自韩国的导演,有着古怪稀奇的灵感,他用爱和宽恕的糅合,用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让我相信,沉默才是最美的语言。
导演金基德在这之中融入了很多宗教的东西,甚至说他是在用宗教讲故事也不为过。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善恶果报、轮回、造业。业从何起?业乃是从惑而起。惑,谓能迷惑人使不识真实的事理。当人受到欲望的蛊惑便可能造下业,造业的后果便是受到报应。这又与善恶果报有了联系,佛家此说倡言自作自受,把行为的责任承担者归于行为者自身。这样的话,人自己努力去消除业障,便可以使自己卸下心理包袱,铸下理想的人格。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关于赎罪的电影,人类的渺小,感情的无力,都逃不过时间的惩戒。有时候岁月的不断流过,也是一秒秒罪恶的变相降临。从小和尚到老和尚,这无尽的轮回,也是罪与救赎的延续。他们造下业障然后学着消除业障,循环往复,这也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