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爸爸妈妈很会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让孩子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越学越有劲儿!所以,好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帮孩子不断积累“成就感”。
学习内容,从浅显易懂的开始。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个道理:教孩子,要在他“踮踮脚能够到”的地方,别总让他跳着摘星星,那是很难企及的。
心理学有个词叫“启动效应”。人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哪怕很容易,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我在行动”的状态。就像推一辆车。动了,后面就顺了。
写作文也不一样,魏书生老师就曾让他高中的学生写日记,第一天写一句话,第二天写两句话,第三天写三句话……这样,孩子就觉得非常容易,谁都能做到。
学习目标,可以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
大目标遥遥无期,很多人不知从何做起,或者坚持不下来,只能望而兴叹。最好的办法,是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就像吃蛋糕要一口口来。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能产生成就感。
“期末考进前十”这个目标,对孩子来说太模糊、太吓人。不如拆成:每天弄懂一个错题,每周背熟一单元单词,考前复习三遍笔记。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
写一篇作文500字,下不了笔,不如分成开头50来字,结尾50来字,中间部分具体写,分三步,第一步写起因,第二步写经过,第三步写结果。
学习落后,可以发挥其他特长,找回信心。
这种“他山之石”,让孩子拾回了信心,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后来考上了人家梦寐以求的上海复旦大学。可以说,“我能行”的感觉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还不及格呢,但他动手能力强,喜欢搭积木、做小实验。这些“小成就”,撑着他后来搞出相对论。学习暂时落后没关系,可以发挥其他特长,同样能找回信心。
教育最怕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一旦他认定“我学不会”“我不行”,心就关上。门一关,怎么教育也没用了。真正的教育,是把灯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