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生活--爸妈的奋斗史
九几年作为从农村出来谋生的人,在城市里举目无亲,一无特殊技能,二无学历,想要在城市里立足的难度可想而知。从父母的口中得知他们大概的生活一直徘徊在生存的边缘。刚开始去的时候,住在一个老北京的家里,那时候还是四合院,房东阿姨是种菜为生的,爸妈那时一无所有,跟着老乡,看别人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刚开始摆地摊卖万能胶水,一天下来的收入极为有限。妈就经常帮房东阿姨卖菜,房东就拿些买相不好的黄瓜、蔬菜作为回报。
后来有亲戚在北京做早点,爸妈就跟着学,跟着做。由于用料实在,生意蒸蒸日上。别人的炸糕用的是糖精,他们用白砂糖,红豆馅也是慢慢熬出来,就跟自己家做的没有区别,味道正宗,吸引了很多忠实的顾客。那时很多做早点的人看爸妈的早点生意好,就在他们旁边摆摊,结果竞争一段时间后都不行。
有个同乡竟然以爸妈的生命安全来威胁他们,让他们离开。也听他们讲过当时有个同乡持刀跟人打架,自己的一只胳膊被砍断,当时不知道痛,还在跟人拼命。
那时都是骑着大三轮,改造的平板车,上面堆满了炉子,桌子,锅碗瓢盆都在上面,爸妈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准备,把东西拉到摆摊的地方,东西支起来,忙完,就到五点多,天已经开始亮了,也开始慢慢有早起的人来买早点了。就这样一直忙碌到中午十一点左右。这七八个小时全程站着忙碌,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日都正常出摊。北京的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时候,炸糕的面都冻成冰块,她就把它捂在手心,将其暖化。寒冷的天气长时间站在户外,妈的脸每年回老家的时候都被冻伤。长期辛苦劳作必然损伤身体,不出意外地两人都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经常腰痛。
每天十一点结束后又要收拾东西,清洗用具,又忙碌到下午两点多。赶紧补个觉,下午接着起来着手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又一直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北京印象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北京算是站住了脚。我被接过去的时候大概是四五岁,住在四合院靠近大门旁边的屋子里。每天早晨他们早早地出发了,留我一个人在家睡觉。醒来时床头留有一瓶乐百氏,一根火腿肠,还有一袋干脆面作为早饭。吃完东西我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玩。有一次我抓着钥匙绳在手上转,一不小心从手中脱落飞到房顶上了。我害怕别人拿走,就一直蹲在门口看着,直到爸妈回来。
也有一部分记忆是天还没亮就跟着爸妈出发,我坐在妈妈的自从车后座,有一次我的脚不小心伸进后轮子里被紧紧卡住,最后用铁钳剪断钢条才抽出来。还好只是皮外伤。
在爸妈摆摊的附近我经常去人家小区楼下转,经常能捡到钱,硬币。还有一次捡到一块手表,看着是坏的,我抓在手里一边跑一边甩着,拿给妈看的时候指针竟然又开始走起来了。那块表还是机械表,妈用了好多年。离谱的是捡到一只受伤的信鸽,它不能飞了。我抱回家放在纸箱里精心照顾着,好了后它也不走了,就在房东的厕所安家,但还是因为到处拉屎,房东不让养,我们只好在晚上把它抱着走了很远,放在一颗龙爪槐树上。第二天一早看到它已经回来了。现在想想真是搞笑,人家可是信鸽。没办法,只好送给一位老爷爷养。那天早上,我把它带到妈出摊的地方,跟它在水泥管道里玩,送走的时候很是不舍。
早期记忆里几乎没有自己说话的印象,但记得比较清晰的场景是过年回到老家,我好像穿的房东孙女的衣服,大家都说好漂亮的新衣服,问谁给的,妈在旁边开玩笑地让我说是丈母娘给的,当时应该心情很不错,就重复了一遍是丈母娘给的,众人哈哈大笑。那时的我似乎还是一个开朗的小孩。
关于北京的印象里,还有一些零碎的画面,有一个要饭的老人在大门口,拿着一个碗问又没有吃的,当时刚好家里正在吃饭,妈接过老人的碗,给他乘了一大碗米饭,又在上面堆了好多菜。老人接过碗,坐在大门口边上的空地上,大口地吃着,当时还是很冷,但是出了大太阳,他就晒着太阳,吃着饭。我当时应该是好奇,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还有我跟小伙伴在大门口的路上拿扫帚捕蜻蜓的画面,抓了不少蜻蜓,用竹枝穿成一窜。
最重要的一个印象就是去看了毛主席,当时跟妈妈还有姨妈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伍,现场很庄严,肃穆,神圣。门口有高大挺拔的解放军站岗,所有的东西都不准带,人也要接受检查。我当时是被抱着的,慢慢地随着队伍走过毛主席的身旁,只见他安静地躺在那里。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很清晰,天安门城楼上挂着的也是他巨大的画像,当时没有任何思考,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现在想想那么早就见过他老人家,上学了还经常被提起,甚至老家爷爷挂画像都是他,但其实并不了解他,中间有段时间还误解过他。真正开始了解他、理解他也就去年才开始,读了他的生平事迹,他说过的话,他的文选以及早期的文集,迫切地想要了解他是如何成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真印证了那句话——孩子疼了想妈,大人疼了想他。现在不光想他,还做他的学生,跟他学习,做一个勇敢的人,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