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张图片,是《寻找时间的人》前言的一段话。
那一段话讲的是肯瓦拉举行的一场拍卖会,有趣的是,这场拍卖会拍卖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物品,而是抽象的“承诺”。
朋友附上了一句:想要买你一个承诺。
我愣了一会,随即了然。
朋友并非悲观主义者,不过二十来岁,心境却因遇到的人和事而选择自在独行。
或许对朋友来说,承诺一词承载了沉甸甸的包袱。
承诺一旦许下,双方便订立契约,承诺方或会为了遵守当初的约定而进行自我约束,被承诺方会满心期待,沉浸在承诺实现的憧憬里。
然而,当往日承诺未能实现,或承诺方的行为与之前所许的承诺截然相反时,打的不仅仅是当初承诺方的脸,更是直击被承诺方那颗好不容易建立起信任的心。
一纸契约,一份信任,终究在一方背离承诺终烟消云散。
朋友问,是有多久没有获得承诺或者承诺他人了。
是啊,正因为很久没有得到承诺,所以才想要买别人的一个承诺。
因为被承诺伤害过,所以遇之则避之。
随意说出口的承诺不放在心上;遇到郑重许下的承诺,便条件反射性地偏向了不相信。
不轻易许下承诺,是因为知道,一旦说过的话变成了空头支票,那么曾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体系就会土崩瓦解,就好像是掉进了塔西佗陷阱,失去公信力之后,无论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拍卖承诺,看似新鲜有趣,实则这种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契约,折射的是社会上真挚承诺的稀缺,反映社会群体间信任桥梁的岌岌可危,表露现代人宁愿一个人独自前行也不愿轻易因得到承诺而抱有期待的社会心态。
因为稀缺,所以不奢求;因为害怕失望,所以不敢有所期望。
所以,我想买你一个承诺,你不再是无条件地付出,我也应当得到这份支付的回报。
可是啊,能用钱买来的承诺,能是真心的吗?
这种形式上的承诺享受,怕是因心理的孤独和麻木而自欺欺人吧。承诺履行的过程,完全符合个人预设,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虚荣感,但是承诺实现了以后呢?契约完成,终是只留你一人独自怀念被承诺的美好,抑或是唏嘘这场梦境与现实的极大反差。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承诺,须慎重对待。面对他人的承诺,辩证分析,不盲目听信,不一味排斥;许下承诺前,清楚认识承诺自带的责任和使命,不把承诺当儿戏,承诺一旦形成,便全力以赴,圆一个被承诺方心心念念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