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电影《钢的琴》里面苏工为了动员大家伙改造烟囱时说过的话,我想,这句话同样也表达了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
如果一个时代注定要逝去,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于电影本身而言,它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工业大城市的东北的发展转变,以及受到新旧交替的影响之下的东北人民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东北人民的性格特点,具有浓浓的时代风味,这是对于那个逝去的时期的回忆,不论它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这个回忆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总归是美好的。
那是最无奈的年代,却饱含着最为深情的告白。
主人公王桂林是一个下岗的钢厂工人,为了维持生计,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中。本来是高喊“劳动最光荣的”的工人,下岗潮猝不及防地来了,于是,工人下岗了,失业了,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发展潮流给当时的底层工人带来的第一大无奈,可是,在这部影片里,并没有出现那种低迷、沉郁的消极情绪,相反地,影片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那个年代下的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从主人公及其他小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是那种正面的、积极的、永远不向挫折低头的顽强意志与斗争精神,这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乃至对那个时代最为诚挚的热爱,蕴藏着他们对那个让人无奈的年代最为深情的告白。
影片始终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叙述并呈现当时时代背景之下的小人物的挣扎与反抗,围绕“钢琴”这一中心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影片在关于人物的性格的刻画方面总是能够清楚准确地把握住当时的东北人民的性格中的“共性”——仗义同时又带有一点小气。以这个性格的“共性”为基础,精准地为不同职业,不同的身份的小人物安排不同的性格特性,这种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共性”与“特性”的巧妙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充满生活的真实感,同时也完成对每个小人物各自的形象的完美塑造。
主人公王桂林为了女儿不让女儿离开他,做了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从开始带有喜剧效果的“画钢琴”到后面四处奔走的“借钱买钢琴”再到高潮部分众志成城“造钢琴”,整个过程反映的是小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做出的种种挣扎,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失败与挫折以及对于外界的压力,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令人惊喜的喜剧效果,这要归功于人物的台词与影片中出现的音乐等种种形式的特殊呈现,在影片中我们总能够听到一些充满鼓舞人心或者是饱含对生活的苦难的包容的话语,正是因为人物的台词永远都是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的,才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喜剧效果。
除此之外,在电影中出现的音乐也成为这部影片最为鲜明的亮点所在,音乐是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不同形式的关于音乐的片段,人物的身份或者说是社会角色也是与音乐紧密相连的,王桂林及其组建的乐队,淑娴的职业,桂林女儿学习钢琴这些都是与音乐相关联的。音乐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配乐的风格上是体现的是俄罗斯的配乐风格,同时,电影中出现的音乐的歌词是具有隐喻性的,人物借助歌词唱出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与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寄望,在影片的前部分,桂林的前妻来找桂林,讽刺其不能给女儿一个好的教育机会,转换画面是想起的背景音乐“我要去那遥远地方看一看……”,后面一群好友在一起放声高唱《跟往事干杯》“把那往事当成一场宿醉,明日的酒杯莫再装着昨日的伤悲”,在电影中出现的诸如此类唱歌的片段有很多,那些歌词中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酸和无奈展露无遗,但更重要的是变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持续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揭露出电影《钢的琴》的主题内容。这些怀旧歌曲真实且贴切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同时也能够激起了尘封在我们心中的诸多感慨,把我们的思绪引领到那个时代中,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仿佛走近了那个年代,走在他们身旁,亲耳聆听那个时代的故事,唱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歌,这样的对音乐的处理手法能够增强影片的感染力,使得整部电的艺术层次得以向更高阶段提升。
《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影片”,它的“好”是别致的,其中它的“好”是具有多重含义的,首先它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北人民性格上的“好”,同时它也给我们传达出了一种“好”的观念,那便是乐观,这是一种认清了生活的残酷后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的乐观态度。
“钢的琴”不仅仅指的是钢琴的材质,更多的反映的是琴的制作过程的艰难以及制琴人性格中用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刚毅品格。影片向我们讲述的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几个小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具有时代特色以及意义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面对生活给予的挑战与锤炼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乐观精神,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一个关于小人物之间的友情、爱情、梦想的故事,我们还能够从影片中切实地体会到影片的创作者对于那个已经结束了的时代的告别与怀念,这是对那个最无奈的时代最为深沉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