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代码块
E:\gitSpace\java_concurrency\build\classes\java\main> javap -v com.cjt.concurrency3.MyTest1
可通过命令,查看类生成的字节码.此个有2个monitorexit, 一个是正常退出,一个是代码执行异常时会自动退出. 若无异常,则执行17:goto直接到25返回
若方法中直接会出异常,则生成的字节码, 不会有2个monitorexit,
二.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方法
对于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方法来说,并没有出现monitorenter与monitorexit指令,而是出现了一个ACC_SYNCHRONIZED标志。JVM使用了ACC_SYNCHRONIZED访问标志来区分一个方法是否为同步方法;当方法被调用时,调用指令会检查该方法是否拥有ACC_SYNCHRONIZED标志,如果有,那么执行线程将会先持有方法所在对象的Monitor对象,然后再去执行方法体;在该方法执行期间,其他任何线程均无法再获取到这个Monitor对象,当线程执行完该方法后,它会释放掉这个Monitor对象。
三.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静态方法
在static方法中,生成的字节码,会有一个标识ACC_STATIC 及 ACC_SYNCHRONIZED, 此时还有一个args_size=0, 如果是非静态方法,args_size=1(this参数)
* JVM中的同步是基于进入与退出监视器对象(管程对象)(Monitor) 来实现的,每个对象实例都会有一个Monitor对象,
* Monitor对象会和Java对象一同创建并销毁。Monitor对象是由C++来实现的。
* 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段同步代码时,这些线程会被放到一个EntryList集合中,处于阻塞状态的线程都会被放到该列表当中。接下来,
* 当线程获取到对象的Monitor时,Monitor是依赖于底层操作系统的mutex lock来实现互斥的,线程获取mutex成功,则会持有该mutex,这时其他线程就无法再获取到该mutex。
* 如果线程调用了wait方法,那么该线程就会释放掉所持有的mutex,并且该线程会进入到waitSet集合(等待集合)中,
* 等待下一次被其他线程调用notify/notifyAll唤醒。如果当前线程顺利执行完毕方法,那么它也会释放掉所持有的mutex。
* 总结一下:同步锁在这种实现方式当中,因为Monitor是 依赖于底层的操作系统实现,这样就存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切换,
* 所以会增加性能开销。通过对象互斥锁的概念来保证共享数据操作的完整性。每个对象都对应于一个可称为”互斥锁u的标记,这个标记用于保证在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该对象。
* 那些处于EntryList与waitSet中的线程均处于阻塞状态,阻塞操作是由操作系统来完成的,在linux下是 通过pthread mutex_ 1ock函数实现的。
* 线程被阻塞后便会进入到内核调度状态,这会导致系统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来回切换,严重影响锁的性能。
*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便是自旋。其原理是:当发生对Monitor的争用时,若Owner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掉锁,则那些正在争用的线程就可以稍微等待一下(即所谓的自旋) ,
* 在Owner线程释放锁之后,争用线程可能会立刻获取到锁,从而避免了系统阻塞。不过,当Owner运行的时间超过了临界值后,争用线程自旋一段时间后依然无法获取到锁,
* 这时争用线程则会停止自旋而进入到阻塞状态。所以总体的思想是先自旋,不成功再进行阻塞尽量降低阻盟暴的可能型。这对那些执行时间很短的代码块来说有极大的性能提升。
* 显然,自旋在多处理器(多核心)上才有意义。
* 互斥锁的属性:
* 1. PTHREAD MUTEX TIMED NP:这是缺省值,也就是普通锁。当一个线程加锁以后,其余请求锁的线程将会形成-个等待队列,并且在解锁后按照优先级获取到锁。
* 这种策略可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 2. PTHREAD MUTEX RECURSIVE _NP: 嵌套锁。允许一个线程对同一个锁成功获取多次,并通过unlock解锁。如果是不同线程请求,则在加锁线程解锁时重新进行竞争。
* 3. PTHREAD MUTEX. ERRORCHECK NP: 检错锁。如果- 个线程请求同一个锁,则返回EDEADLR, 否则与PTHREAD_ MUTEX_ TIMED_ NP类型动作相同,
* 这样就保证了当不允许多次加锁时不会出现最简单情况下的死锁。
* 4. PTHREAD_ MUTEX ADAPTIVE NP: 适应锁,动作最简单的锁类型,仅仅等待解锁后重新竞争。
* =====================================
* 在JDK 1.5之前,我们若想实现线程同步,只能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这一种方式来达成;底层,Java也是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做到数据的
* 原子性维护的; synchronized关键字是JVM实现的一种内置锁,从底层角度来说,这种锁的获取与释放都是由JVM帮助我们隐式实现的。
* 从JDK 1.5开始,并发包引入了Lock锁,Lock同步锁是基于Java来实现的,因此锁的获取与释放都是通过Java代码来实现与控制的;然而,
* synchronized是基于底层操作系统的Mutex Lock来实现的,每次对锁的获取与释放动作都会带来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切换,
* 这种切换会极大地增加系统的负担;在并发量较高时,也就是说锁的竞争比较激烈时,synchronized锁在性能 上的表现就非常差。
* 从JDK1.6开始,synchronized锁的实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JVM引入了相应的优化手段来提升synchronized锁的性能,这种提升涉及到偏向锁、
* 轻量级锁及重量级锁等,从而减少锁的竞争所带来的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切换;这种锁的优化实际上是通过Java对象头中的一些标志位来去实现的:对于锁的访问与改变,实际上都与Java对象头息息相关。
* 从JDK1.6开始,对象实例在堆当中会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对象头、实例数据与对齐填充。
* 对象头主要也是由3块内容来构成:
* 1. Mark word
* 2.指向类的指针
* 3.数组长度(只有数组对象才有)
* 其中Mark Word (它记录了对象、锁及垃圾回收相关的信息,在64位的JVM中,其长度也是64bit)的位信息包括了如下组成部分:
* 1.无锁标记
* 2.偏向锁标记
* 3.轻量级锁标记
* 4.重量级锁标记
* 5.GC标记
* 对于synchronized锁来说,锁的升级主要都是通过Mark word中的锁标志位与是否是偏向锁标志位来达成的; synchroni zed关键字所对应的锁都是先从偏向开始,
* 随着锁竞争的不断升级,逐步演化至轻量级锁,最后则变成了重量级锁。
* 对于锁的演化来说,它会经历如下阶段:
* 无锁->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
* 偏向锁:
* 针对于一个线程来说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优化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取一个锁的情况;如果一个synchronized方法被一个线程访问,
* 那么这个方法所在的对象就会在其Mark Word中的将偏向锁进行标记,同时还会有一个字段来存储该线程的ID;
* 当这个线程再次访问同一个synchronized方法时,它会检查这个对象的Mark Word的偏向锁标记以及是否指向了其线程ID,如果是的话,
* 那么该线程就无需再去进入管程(Monitor)了,而是直接进入到该方法体中。
* 如果是另外一个线程访问这个synchronized方法,那么实际情况会如何呢?
* 偏向锁会被取消掉。
* 轻量级锁:
* 若第一个线程已经获取到了当前对象的锁,这时第二个线程又开始尝试争抢该对象的锁,由于该对象的锁已经被第-个线程获取到,
* 因此它是偏向锁,而第二个线程在争抢时,会发现该对象头中的Mark Wora已经是偏向锁,但里面存储的线程ID并不是自己(是第一个线程),
* 那么它会进行CAS (Compare and Swap) ,从而获取到锁,这里面存在两种情况:
* 1.获取锁成功:那么它会直接将Mark Word中的线程ID由第一个线程变成自己(偏向锁标记位保持不变),这样 该对象依然会保持偏向锁的状态。
* 2.获取锁失败:则表示这时可能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在尝试争抢该对象的锁,那么这时偏向锁就会进行升级,升级为轻量级锁(适合2个线程轮流去访问)
* 自旋锁:
* 若自旋失败(依然无法获取到锁),那么锁就会转化为重量级锁,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取到锁的线程都会进入到Monitor (即内核态)
* 自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避免了线程从用户态进入到内核态。
* 重量级锁:
* 线程最终从用户态进入到了内核态。
1,Mark Word
Mark Word记录了对象和锁有关的信息,当这个对象被synchronized关键字当成同步锁时,围绕这个锁的一系列操作都和Mark Word有关。
Mark Word在32位JVM中的长度是32bit,在64位JVM中长度是64bit。
Mark Word在不同的锁状态下存储的内容不同,在32位JVM中是这么存的:
锁状态25bit4bit1bit2bit
23bit2bit是否偏向锁锁标志位
无锁对象的HashCode分代年龄001
偏向锁线程IDEpoch分代年龄101
轻量级锁指向栈中锁记录的指针00
重量级锁指向重量级锁的指针10
GC标记空11
其中无锁和偏向锁的锁标志位都是01,只是在前面的1bit区分了这是无锁状态还是偏向锁状态。
JDK1.6以后的版本在处理同步锁时存在锁升级的概念,JVM对于同步锁的处理是从偏向锁开始的,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处理方式从偏向锁升级到轻量级锁,最终升级到重量级锁。
JVM一般是这样使用锁和Mark Word的:
1,当没有被当成锁时,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对象,Mark Word记录对象的HashCode,锁标志位是01,是否偏向锁那一位是0。
2,当对象被当做同步锁并有一个线程A抢到了锁时,锁标志位还是01,但是否偏向锁那一位改成1,前23bit记录抢到锁的线程id,表示进入偏向锁状态。
3,当线程A再次试图来获得锁时,JVM发现同步锁对象的标志位是01,是否偏向锁是1,也就是偏向状态,Mark Word中记录的线程id就是线程A自己的id,表示线程A已经获得了这个偏向锁,可以执行同步锁的代码。
4,当线程B试图获得这个锁时,JVM发现同步锁处于偏向状态,但是Mark Word中的线程id记录的不是B,那么线程B会先用CAS操作试图获得锁,这里的获得锁操作是有可能成功的,因为线程A一般不会自动释放偏向锁。如果抢锁成功,就把Mark Word里的线程id改为线程B的id,代表线程B获得了这个偏向锁,可以执行同步锁代码。如果抢锁失败,则继续执行步骤5。
5,偏向锁状态抢锁失败,代表当前锁有一定的竞争,偏向锁将升级为轻量级锁。JVM会在当前线程的线程栈中开辟一块单独的空间,里面保存指向对象锁Mark Word的指针,同时在对象锁Mark Word中保存指向这片空间的指针。上述两个保存操作都是CAS操作,如果保存成功,代表线程抢到了同步锁,就把Mark Word中的锁标志位改成00,可以执行同步锁代码。如果保存失败,表示抢锁失败,竞争太激烈,继续执行步骤6。
6,轻量级锁抢锁失败,JVM会使用自旋锁,自旋锁不是一个锁状态,只是代表不断的重试,尝试抢锁。从JDK1.7开始,自旋锁默认启用,自旋次数由JVM决定。如果抢锁成功则执行同步锁代码,如果失败则继续执行步骤7。
7,自旋锁重试之后如果抢锁依然失败,同步锁会升级至重量级锁,锁标志位改为10。在这个状态下,未抢到锁的线程都会被阻塞。
该指针在32位JVM中的长度是32bit,在64位JVM中长度是64bit。
Java对象的类数据保存在方法区。
只有数组对象保存了这部分数据。
该数据在32位和64位JVM中长度都是32bit。
对象的实例数据就是在java代码中能看到的属性和他们的值。
因为JVM要求java的对象占的内存大小应该是8bit的倍数,所以后面有几个字节用于把对象的大小补齐至8bit的倍数,没有特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