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第20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多年。
改:更也,从攴己。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曰:“已有过,攴之即改。”
改为会意兼形声字。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治事状,表示改字本义与治事有关,己像弓箭上的细绳,含约束意,表示改字本义与此有关。
改的本义为“更”,更改、变换、交替之意,如《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又如《易·益卦》:“有过则改。”《易·井卦》:“改邑不改井。”
改读作gāi时,为一中华姓氏,主要分布在回族地区。
改和攺(yǐ)容易混淆,攺指古代驱鬼辟邪的佩物,多以金属或玉石制成。攺也是中华姓氏之一,秦有大夫攺产。
于父之道:即事父之道,对待父母之道。包括: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孝养、爱敬、色戁、代其劳、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
《孝经》里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里的“至德要道”就是“孝”,是齐家和治国的法宝。
《孝经》里还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勤劳耕作,以获取最大收益。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多余的。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多年不改事奉父母之道,就算是孝了”。
本文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区区十几个字,解读却可谓五花八门,几乎都不通义理。
比如朱熹说:“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朱熹把“三年”解读为守孝的三年,“于父之道”解读为父母的合理部分。
后学者也基本如此解读,比如杨伯峻说:“三年内不改父母的规律、习惯就算孝了”。
钱穆说:“三年内能不改其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李泽厚说:“三年不改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就可以算孝了”。
行孝不是作秀,三年之内要不改变父母的规律、习惯、途径,孝是发自内心的爱、不舍。
《孝经》里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人之所以为人的操守德。天经地义,是人类首要效法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大地自然四季的变化法则,对天下民众施以教化。
所以不需严厉的手段而民自化,不需严厉的措施而民自治。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东西之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一两天坚持“于父之道”,谁都能做到,只有长时间坚持才算是真正的孝。
儒家十三经之《孝经》
《孝经》是孔子向曾子讲述孝道言论的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或曾子所作,孔子最初的讲述可能是零散的,最终由曾子和曾子的学生慢慢将其整理为系统化的书籍。
《孝经》篇幅较为短小,全书只有一千八百余字,分为十八章。该书将“孝”定义为所有道德的基础,教化产生的源头。论述了孝的终始;天子至庶人的孝道;孝的重要性等问题。
《孝经》有今古二本,其中今文本的传承离不开颜回后人颜芝和颜贞父子的重大贡献,颜芝是秦朝学者,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私藏《孝经》,《孝经》得以保存。
到了汉朝初年,朝廷解除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读书,颜芝之子颜贞献出了家藏的《孝经》。
当时有长孙氏、江翁等五家注本。汉成帝时,刘向校经时形成新的定本,东汉时马融、郑众、郑玄等作注时都参用这个版本。
汉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旧宅又找到了《孝经》古文本,二者分章、文字皆有异,孔安国为之注,东汉又有许慎、何休等大儒作注,可惜全部亡佚。
隋代经学家刘炫尊崇古文作《义疏》。后唐玄宗李隆基调和今古出新注,成为通行版本。
除传世本外,在敦煌遗书、西夏文草书、上博简、郭店简等出土文献中也存有《孝经》。
《孝经》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汉文帝时就设置了《孝经》博士,即使到了清代,科举时仍要加试《孝经》。
《孝经》传至海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朝鲜的封建统治者看重《孝经》的教化作用,在本国进行推广。
十八、十九世纪,《孝经》进入欧洲,被翻译为几种欧洲文字。即便在今天,《孝经》对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仍有重要作用。
《孝经》内容节选: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会移情于别人的父母,能够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尽心尽力地爱敬侍奉双亲,并将此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子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孔子说:“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受损。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孔子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穿,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子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孔子说:“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