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上海文坛上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却省却了冉冉升空的过程,她是腾空而起的,升起即达到了一个光华灿烂的至高点。
两天时间看完了电子书籍《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这本书追溯了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童年悲惨的遭遇、曲折的求学及成长经历、两段爱情故事以及老年孤老他乡。
桃乐丝曾说,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嘉许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世间所有的孩子都带着柔软的羽翼而来,而不是浑身的毛刺。如果那样的温暖能在张爱玲的童年世界里持续下去,长大后的她也许会走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然而张爱玲的童年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她虽出生名门贵族,但她的父亲迂腐不堪,大烟成瘾。母亲与父亲不合,争吵不断。她5岁时,母亲与姑姑结伴去了法国学习;她10岁时,父母离婚;她17岁时,被父亲关押在家一秋一冬,险些病死。家的温暖对她来说很是遥远。
尽管如此,她依然成长为文字盛坛上的仙子。然而这样一个有才的女子,她的笔下写尽滚滚红尘,却不幸地遇上了薄情的胡兰成。她为他倾尽了青春岁月,他却谱写了一本“群芳谱”,她只是他那些众花草中平平常常的一位,看上去倒像一位委曲求全的妾,而他的那份得意之情令她愤怒。自此便弦断音绝,爱玲再没有跟胡兰成有过往来。
有人说,胡兰成是张爱玲袍子里最大的那只虱子,吸足了她的血后弃她而去。这话终究太过刻薄。爱恨情仇,错综复杂,怎一声“对错”断然切开?只是,胡兰成后来的饶舌与爱玲的至死沉默,让两个人的人品与文品立见高下。
爱在时爱得热烈,爱断时断得决然,对曾经的爱恨保持沉默,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也是对爱最大的尊重。一生中最美的爱恋,以不堪回首的破碎收场。只可叹爱玲“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面对这一段倾城之恋,谁是谁非,爱玲的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或许早已做了诠释。
中年漂在异国他乡,爱玲迎来了一场温暖相伴的感情,她与年龄相差30岁的赖雅过上了相依为命的日子。只可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大手,那份因光阴而起的遗憾与疼痛却是如影随形。相伴10年后,一个苍老离世,一个冷漠孤独而又倔强地走完了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也曾拥有珍贵的友情。炎樱,天真活泼,热情开朗。虽然俩人性格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苏青,则是她进入饱含酸甜苦辣的俗世的引领者;还有她临终前馈赠遗产的宋淇夫妇等。只因爱玲一身傲骨,不愿把自己那份孤独染上凄凉的色彩示于世人,更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于是她远远地躲开了所有人,将自己深深地藏入世人看不到的树荫里。最后形单影只,客死异乡。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爱玲可不就是那只躲在高树上的鸣蝉吗,餐风饮露,几度挣扎浮沉,终于迎来阳光下高声唱和的日子。却再不愿意张扬,她将自己深深地躲进世人看不到的树荫。满树的清响妙韵,却是遮挡不住地破空而来。
爱玲的华丽倾城,不仅仅是她的文字和爱情,还有她对人生的态度。风雨如晦,前路漫漫。她被命运无形驱赶,但她从不会束手就擒,甘做命运的俘虏。将所有的柔情女儿状收进箱底,一只行囊相伴,便头也不回地闯入雨中,去开拓新的里程…·
张爱玲一生怕水,可她的一生却又与海有着纠缠不清的情缘。她从海上来,终归海上去。最终骨灰洒入太平洋,万顷碧波葬月魂。那一枚悬挂在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落下去了,传奇的月光却依然映照在千万后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