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今年市场上还没有哪一款产品留下过广泛的群众印象,对产品人来说,是小伤感的一件事,同行产出乏力,大家都没得成果可交流学习。小咖秀勉强算一个「准现象级」产品,然而「审美疲劳」带来后继乏力是这类产品的通病。
已经有很多行家分析过现象级产品为什么不能持续,各方面因素都能总结出个123来。在我个人看来,这些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终究难以为继。
各种补贴催熟的O2O服务产品肯定不说了,单纯的互联网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力,丢到市场上自己能够生长存活,不需要过多投入资源去「运营」,它自身能够保持增长活跃。
产品的生命力,是个笼统的概念,跟朋友探讨过几次,长久也没有过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但可以通过一些特征来判断是否具备。
1.有可支撑业务延伸的完整产品架构
产品架构是个常谈而不清的话题,单独拿出来已够大书特书的,暂不展开。很多老板或PM是从一个点开始切入市场,业务一上来也不会选取很大一块,产品的建设则往往针对某一方面需求开始。于是产品架构比较单一,甚至没有架构的概念,一个萝卜填一个坑,一个功能对一个需求的做,这在初期是务实的做法,但是缺乏对业务扩展性的支持。
因为随着产品发展,业务逐渐丰富,要满足的需求会复杂多样。比如偏下游需求的产品,架构上更多考虑消费场景的体验。而切入上游市场,业务方涉及更多后,对接各方资源对系统逻辑、流程要求更高,却不一定是普通用户需要的。
一开始是做内容社区的小红书,早期产品架构是着重考虑内容积淀和分发关系的,用户积聚得不错后,开始尝试提供消费决策,跨进这个门,产品架构如何容纳更多使用场景、决策依据信息与原始内容信息的共处,都是挑战。在切实的帮助用户解决「什么值得买」后,再顺势接入电商服务,交易业务对决策服务的公正性影响,都要在一个产品架构中得到解决。
如果一开始没有考虑产品架构对业务延伸的支持,常见的是一个产品过一段时间就是一个重构大改版,架构到设计全部推翻重来。「劳民伤财」不说,累得团队够呛是肯定的,一个重构3个月到小半年,俗称「憋大招」,成功则大招一出震尿对手,失败则憋死自己,更别说改版还有用户流失风险。
2.有自我净化机制
人生病,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身体恢复健康。产品也会「生病」,尤其UGC产品,低质内容就是「病原体」,当他们占据产品的主要台面,影响到目标用户的正常体验时,对产品的发展是不健康的。
稍微多用过一些社交产品的人都遇到过骚扰、骗子,恶心甚者可以瞬间让人丢弃这个产品。大部分正规军产品都会建立自己的反spam机制,来屏蔽处理这些垃圾信息。一般来说,恶意用户毕竟是少数,加上现在app时代捣乱成本高了,比以前论坛网站时代好处理。更麻烦的是非目标用户带来的「噪声」。
曾经百度贴吧某个讨论一部书籍作品地方,突然来了一堆追剧的人,整天发布各种八卦小道、剧情感受。新老用户口水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最终老用户被逼走,新用户在剧情结束后也流失殆尽。
正面的例子是「下厨房」,创始人tony曾经分享其产品机制,可以让高质量菜谱内容自动被发现推荐到明显位置,差的内容则自动沉掉,然后还能维持用户自主的在里面不断创造、消费内容,哪怕团队集体休假离开,也不会过多担心运营维护问题。
建立一套可以脱离人工辅助的独立净化机制,让目标用户能留下来、且持续吸引使用,让噪声用户淘汰离开。这是保持产品健康的重要基础。
3.有自我增长用户能力
用户增长是每一个产品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有很多体验做的不错的产品,苦于获取不了用户,始终成不了大器。
有钱砸市场,或者创始人自带名人光环可吸粉转化能帮忙解决冷启动问题。可渡过起步期,要想成长壮大时,用户获取就是一道轻易迈不过的坎,不少公司甚至会专招PM或市场来负责用户增长。
市场运作是拳脚好学,在产品中建设自我增长能力则是修炼不易的「内功」。新用户如何转化沉淀为稳定用户,稳定用户如何与在产品获取所需的同时又会愿意拉其他人进来。
是在机制上必须让老用户邀请外部人参与,才能完成功能需求满足;还是在需求体验超出第一批用户的预期,进而用更新奇特的内容让老用户产生口碑去分享推荐,进而吸引用户进来,最近一个稍有此感受的是mono。知乎是两厢结合,后者为其挣得不少口碑。
是不有生命力的产品一定会大获成功呢?不确定。
but,没有生命力的产品,抓到用户群体G点还可以火一把;抓不到的,一旦脱离了运营资源的投入,衰败如山倒。在没有了持续新增用户的掩盖后,还能保持几分繁荣,恐怕自己都不敢面对...
题图来自艺术云图
个人公众号:「互联网综艺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