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七章赏析
传世(通行)版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於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於天地,蓋以人所見者言之耳。若夫長久之至,則所謂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生物而不自生,立於萬物之外,故能長生。聖人後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人,處於衆入之表,故能先且存。如使天地與物競生,而聖人與人爭得,則天地亦一物耳,聖人亦一人耳,何以大過之哉。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則固然耳。
帛书版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在第七章中通行本与帛书版基本相同,差别在通行本是“非以其无私邪”在帛书版中“不以其无私舆”。“非”和“不”在本章意义几乎相同,但通行本中邪似乎不应理解为耶,邪应是私的延续。帛书中“舆”的基本释义1.給予。2.獎賞。3.交付,償還。在本章中综合理解“與”与“邪”意指相近。
帛书版译文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才能够长生。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保持谦退收敛的处事态度,正因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反而处在了众人之前;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凡事不为自己考虑,正是因为这样,自身才恰恰得以保全。就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才能够成就自己。
阅读第七章,须明了“无为”“不争”的真实意思,不然是会被误导的。
注:1、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 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