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1 考霸营Day20-用题目增进理解:从越少越好到多多益善】

【Day20-用题目增进理解:从越少越好到多多益善】

(没做逐字稿脑子里的东西要串联起来还真的没那么轻松和流畅)

今天这堂课第一句就给我来了个狠的:“高手都是自学的!”

自学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容易陷入进度焦虑,因为我总是很难为自己规划进度。

但是有人教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去参加一个培训班、考证班什么的,老师会帮我安排好,什么时候做什么,按照什么进度进行,我只要按照老师帮我规划好的行程去做就行了。感觉跟过去读书的时候还是差不多的,一学期考那么两次大的考试,然后有很多小测,每一步都是规划好的,反正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就行了。

这个过程确实很舒服,反正有人推着自己走,走就是了。但实际上成绩出来又如何呢?说得好听,那叫“我努力还不够”,说得不好听,那就是根本没有在学。

毕竟,严格来说,只要不是课堂上听讲,不是在看视频听讲座,都算是自学。也就是说做作业、复习这些本身也是在进行自学。

其实前几天的课堂也反复讲过类似的道理,所谓自学其实就是主动学习。不是说听讲座看视频,而是真正去讨论、实践(做题)、输出(教别人),才能叫做主动学习。

那么也怪不得,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学校对我们学习的主导性也会越来越低,越来越需要我们自觉自主地去进行学习了。其实单就小学,对于我们的学习方法培养训练已经够多了,预习、上课、复习、考试,其实这个循环本身就和费曼学习法并没有太大相异之处,只是我们是否有认真地去执行,并体会其真义。

而中考、高考都是大检验,通过了,说明我们能够进入自学的范畴,所以才能升学。而如果我们无法成功从中脱颖而出,也许就说明我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不行。那么,中专、大专这些老师傅带徒弟学技术的学校,就会更适合了。

那么自然而然,我们会发现高中的学习外延内容特别多,比如说语文英语老师会让我们多阅读好文章,数学老师会让我们买很多习题,物理老师建议我们去上他的补习班……等等。同样的到了,大学教授也懒得去揪我们的学习方法——也方便他们做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更别说硕博的研究生了,大部分时间就是跟教授一样自行搞研究——你看,就算是一般人,真的考到了硕士生博士生,还不是自己在学?然后如果真的当上了教授,就更加是自己在学了,而且还用以教养学的最高水准在学……

当年在美国游学的时候,就有一位教授,除了第一节的说明课外,一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是带我们做他自己课题的实验,然后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他的文章后面。如果我们自己课下没有去学习的话,这段课程就等于白上了……虽然教授是一定会给我们A的……

即使不是这节完全是实验的课,大多数课程,教授都是做那个答疑和引导的人,而不会直接给我们讲课。一般都是列出十来篇文献,让我们结合课本的某几节内容,下节课一起讨论,这就是研究生的课程特点了。这对于自学能力……主要是意志品质方面比较差的我来说,一开始真的是撞到南墙,撞得头破血流那种……

幸好,后来我也习惯了自己跑到图书馆、实验室疯狂翻书看资料,才将将以平均分B+的水平(能够在下个学期继续享受奖学金)完成了那一个学期的学业。

① 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透彻掌握的题目?你熟练掌握的题目有多少?

真正透彻掌握的题目可能是随时随地能想出来,然后还能一步一步清晰地解释给别人听吧?按这种定义的话,我几乎一道题目都不太记得了。可能……鸡兔同笼算一个?不过是小学水平的题目了。

不过我穿越一下,按照下节课的说法,我倒是记得很多模板。要举出例子来不太容易,但是真正遇到题目的时候我是会做的。

今年上半年有一位朋友考MBA,她的数学不太好,所以经常会请教我数学和逻辑问题。我发现她给到我的题目我基本上都会做。虽然不能保证一下子搞定,但是稍微一想就能解决。嗯……其实这个例子是不是更适合下一节课的作业……

②在以往的经历中有没有从越少越好的体验?有没有多多益善的体验?

中考的时候父母曾经为我找了一位化学老师来给我补化学。当时这位化学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大概10节课,然后发了两张A3纸,说大家只要把这张纸上的内容全部搞懂就没问题了。

当时我其实是慌的,毕竟初中3年下来的知识结果统计起来就两张A3纸?还是单面的?每一条讲义的内容居然还写得很松散,整张纸上面其实还有不少空白部分……这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少”了。

结果当我拿着这份讲义去做题的时候,竟然发现无往不利!?于是我花了两三个周末,一气之下把过去一看就烦甚至干脆就不敢碰的化学教辅资料全部习题都做完了……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份讲义上的每一条内容我都全部摸透了……从此每次老师说这节化学课要做小测啊啥的我就特别兴奋,甚至开始不想做其他习题只想做化学题了。

结果嘛,就是中考本来可能成为我软肋、短板的化学,我拿下了接近满分的结果……

其实说“越少越好”和“多多益善”是两个阶段,我更愿意理解成它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我们每一次学习时,所要反复认真掌握的核心内容,越少越好,因为越多越容易忘记,不利于学习。而实际上,如果能总结出来的核心知识足够少,往往也说明它们足够重要,而它们往往也能推导出极大量的知识,就如勾股定理能总结大量的数学知识(又穿越到下一节课了)一样。

而多多益善则是在我们进行验证和记忆核心内容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总量。

然后以这两者为基础,我们再去增加核心内容的数量,同样每一次都要越少越好,然后“多多益善”地去反复琢磨、推导(又穿越了啊!)

咳咳……反……反正核聚老师的课堂都是一脉相承的,无妨,无妨(大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