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有一些本能:
求生存、毁灭和攻击都是;
攻击是一种怕失去“好事物”的本能;
当孩子6个月后与妈妈共生的全能感就慢慢幻灭,孩子事实上是无法有能力控制母亲。
心理学研究:
孩子会在想象中毁坏母亲是孩子求生存的方法之一,好让自己不需要那么依赖母亲;
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越喜欢的东西就越想咬一口,这是一种又爱、又怕自己不能控制、又怕失去矛盾的反应了。
攻击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孩子在0-1岁可能由于大人不让咬东西,
而没有满足咬嚼的口腔期需要;
孩子在1-3岁可能由于大人没有完全接纳孩子的排泄,而没有满足孩子肛门期需要;
孩子想感受到吞、咬的本能可能会招来惩罚,想满足的快乐感觉就会被压抑到心里去了,
而这些压抑又没办法释放,
未来孩子就可能反而变的调皮、
冲动而缺乏自制力;
攻击是孩子自我疗愈的方式:
有很多孩子的攻击举动已经超越了本能快乐的满足,而是一种分不清界限。
原因可能因为在家庭中攻击和暴力的学习,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攻击、冲动、打人,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法,童年不能透过攻击释放未来长大后会有比较高比例出现真正的暴力行为;
那怎么解决攻击行为呢?
方法1:同理愤怒的情绪,你可以说:“我了解你很愤怒”,描述愤怒的诱因,“你想要玩他的玩具,他不给玩,你很生气”,我们把你生气的感受将它赶跑。
方法2:将攻击行为、冲动转化到安全的地方
可以打墙、拍打球、打枕头、踢沙袋、踢球、但不能打人。
方法3:找到攻击的替代方案:
可以在纸上写“我很生气、我很愤怒”,之后把它们划掉;
也可以变成好的替代行为,打球、弹琴、画画、唱歌等自己喜欢的活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