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同不断航行的帆船。有些船只经得起长风破浪,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有的船只舵的方向没有控制好,就容易触碰到危险暗礁而沉入大海。掌握我们人生方向就是我们的认知,不正确的认知就会使心理发生"触礁"情况,从而迷失方向。那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危险暗礁"呢?
一、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很多家长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不敢直面问题,心里憋着一股火,又没有很好的发泄方式。当孩子稍有不如其意,便会成为其爆发的导火索,孩子就成了发泄对象。如果是平时很爱孩子的父母这样做,势必会让孩子产生太多的委屈,甚至自责。"为什么我之前这样做,他不发脾气,而今天他会大发雷霆呢?是我哪里做错了吗?"经常有这样"遭遇"的孩子,慢慢地开始顺从,过份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同时也变得不自信,胆小,适应能力差。这一类孩子的智力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父母会为他们创造很多有助于智力发展的机会。但是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或者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再让孩子经常有这样的"遭遇",那么孩子不会认可父母,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敌对心理,逆返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严重。
这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险暗礁",但也是可控的因素,只要父母多去了解孩子,能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就可以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
二、身体疾病
一些从小身患疾病的孩子,比如:佝偻病,残疾等,会成为伙伴们嘲笑模仿的对象,从而给其留下不可抹灭的阴霾,让孩子自卑,严重者会自暴自弃。即使身体康复后,心里的伤疤仍会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病例发现即便是患有咳嗽、脑炎等疾病的孩子,他们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父母会将其归咎于疾病本身,其实这些疾病不过是让孩子内在的性格缺陷暴露出来了而已。很多时候一些社会感情缺失的孩子,在患疾病时可能会认为病痛赋予了他们足以控制家人的理由与力量。而且他们也清楚,这些疾病就是让父母焦虑不安的原因,可是当疾病痊愈之后,父母就不再受他们的控制了,要重新控制父母,就只能想方设法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久而久之,借并撒娇也就成了他们的惯用伎俩,不过疾病有时也能成为改善孩子性格的宝贵机会。这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可能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暗礁",我们应当竭力避免"触礁"情况的发生。如果最终不可避免的"触礁"了,我们还可以借助一定的补救措施,将"触礁"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比如培养孩子的勇气,社会感情等。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即使患上疾病,他可能会努力地朝自己优越性的方面发展,以弥补因疾病导致的身体缺陷。
三、假表扬
除了上面两种原因,还有假表扬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暗礁"。当孩子接触陌生人,或者家里的熟人、朋友。他们为了拉进和孩子的距离,会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容易让孩子忘乎所以,甚至骄傲自负。他们没有原则地宠爱、纵容孩子,让孩子陷入深深的依恋。一旦他们离开,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心里会落空,同时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这极大地干预了父母对孩子的正常管教。但如果我们平时能正面地管教孩子,孩子不缺失来至父母任何一方的爱,让孩子行成安全型依恋,那么就会降低"假表扬"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和睦的家庭才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心灵的港湾,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有丰富的社会感情,才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