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一章,鲁哀公出场。鲁哀公是当时的鲁国国君,“哀”是他的谥号。
说起古人的谥号,名堂非常大,这里多说一嘴。
这个“谥号”是古时天子、诸侯还有大夫死后的讳称。它实际上是用几个字来提炼一个人的一生,后人便用这几个字来称呼他。
所谓的“盖棺定论”这个成语就和谥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谥号一般是在人之死后,由其后代或者属下所起,因此很多是歌功颂德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批判他如何腐败无能等等。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古人们还是很看重这个谥号的。比如有的人被定了“恶谥”,就是非常坏的谥号,这个人可能就死不瞑目,类似这样的故事《左传》都有记录。
中国自秦汉以下,只有末代君王才会被定恶谥。因为末代君王的谥号是由下一个朝代来定的么,因此一定不会好。
但是朝代没有到末代,一般情况下都是怎么好怎么来,而且谥号的长度也越来越长。
到了清朝,谥号甚至长达22 个字,而且还规定说,儿子给老子定谥号的时候只可以定20 个字
而孙子给爷爷定谥号的时候可以加两个字。
所以你翻清史,清朝皇帝的谥号大多数是22 个字。
到了清朝末年,著名的慈禧太后,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定谥号的人。她甚至等不到孙子给她来定谥号,直接把谥号定成了22 个字。
我们可以看一下“孝钦 慈禧 端佑 康颐 昭豫 庄诚 寿恭 钦献 崇熙 配天兴圣 显皇后”几乎把所有好的字全都用上了。
这样一来,谥号也从最开始公正的去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完全溜须拍马的东西。